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适性教育”:让每名学生都被“看见” 浅谈一年级新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管理技巧 大概念引领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课改实践】

“适性教育”:让每名学生都被“看见”

□ 潍坊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 冯元民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学校,也是潍坊高新区最偏远的学校。学校生源以当地社区居民为主,也有约1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多来自四川、贵州等地。在我校,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学生群体占比较高。

我校以“办好乡村学校、赋能乡村振兴”为己任,把促进每名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积极推行“适性教育”,从校园文化、课程建设、评价体系、课堂创新、空间打造、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为每名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台赋能,努力“看见”每名学生。为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生源流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学生开始出现“回流”潮,仅本学期申请转回学校就读的学生就有58名。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潍坊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进校、潍坊市教育治理评价改革试点校、潍坊市教育惠民服务先进单位。今年教师节前夕,潍坊市委书记江敦涛一行专程来我校调研,对学校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一、多姿文化,为每名学生品格发展夯基铸魂

近年来,我校坚持立足人的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姿文化体系,为每名学生的品格发展夯基铸魂。根据地处城乡接合部、教育大环境和生态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学校确立了“用良好的教风校风改善家风民风”的办学使命和“为了每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名教师的幸福成长”的办学愿景,提出了“办周边社区居民有口皆碑的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以“制度说了算”“教师第一”“学生第一”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

教师是践行和丰富学校文化的主体,如果没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一”就无法保证。经过与全体教师的交流、碰撞,智慧众筹,学校形成了“以为人父母之心行为人师表之实”的师德观,作为全体教师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准则,并细化为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初心、爱心、信心、精心、恒心、齐心等“六心”品质要求。以此为基础,在“适性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学校确立了“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形成了“以爱为源、因材施教”的教风、“诚以正心、学以至真”的学风和“学尚自然、志存高远”的校风,学校文化日益丰盈,多姿多彩的文化系统逐渐形成。

二、多彩课程,为每名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坚持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理念,积极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开齐开全国家课程并开足课时的基础上,组织教师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了系列学科拓展课程、学科主题活动、融合课程、非正式学习课程,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校2015年启动了基于主题的跨学科融合课程——理解力课程的研发,通过该课程打通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关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基于主题的具有“观念聚合、逆向设计、真实情境、深度探究”四大特征的理解力课程框架,一至五年级教师围绕“我与自然”“我与他人社会”“我与自己”3个主题,设计了30多个主题实践活动,把真实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真实环境中去解决,实现了应试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融合、知识和能力的融合。

此外,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聚焦学生能力培养,学校还组织开发了研学旅行、参观考察、实践活动等社团课程和“校园NO.1”活动,提高发展性教学、个性化教学和综合性技能,让那些在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估中没有优势可言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重拾自尊和自信。

三、多元评价,为每名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航

根据学校的课程体系,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学业评价系统。根据课程的不同,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测试评价、游园评价、展演评价等。这些评价,有的相互关联,有的相互支撑,有的互为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学业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胜利者效应,学校还坚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形成了以“校园NO.1”活动为主体,以各种比赛、竞赛为补充的特长评价机制,尊重学生差异,挖掘学生潜能,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目前,学校已开展两季“校园NO.1”挑战赛,涉及40多个挑战项目,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创造了40个全国赛区纪录和153个山东赛区纪录。

在行为评价方面,学校融合小红花、星卡、校园币等评价办法,自主研发了基于信息化条件的“钢娃争章”系统,通过每名教师“看见”每名学生和“看见”每名学生的每个精彩的“颁章”评价行为,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激励他们“向前进”,成为最好的自己。该行为评价共涉及五大类20种奖章,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评价过程中,发挥全体教师的主体作用,不设计固定的评价标准和过细的规定,侧重评价学生的努力倾向,家长可以在手机端实时查看评价情况,增加了评价的互动性,评价结果不做刚性应用,形成了良好的“争章”评价文化,实现了从“对人的评价”向“为了人的评价”的转变。

四、多样课堂,为每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助力

近几年,我校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为不同的课程匹配不同的课堂,多样的课堂形态让教师的教更加精准,推动了学生个性化的学。如,在初中部组织开展“自分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语文“超本阅读”、数理化的“两种语言转换”、英语的“情景记忆”等具有学科特色的自分课堂;在小学部的融科课程教学中,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课堂时间也由每节课固定的40分钟变为根据内容确定上课时间。同时,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新生态,学校还积极参与中国教科院“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借助数据资源和互联网技术拓展教学空间,为个性化的学习场赋能。

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要求,自去年暑假开始,学校进一步加强对作业的管理和研究,自主组织研发了“作业管家”管理系统,通过“作业管家”串联起教学部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延时服务教师、家长等多方的作业管理职能,从“备、审、控、评”4个方面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精准管理。这种信息技术管理作业的方式,不仅让作业更有质量和个性,而且能让教师更加精准地把握学情,促进了有效学习的发生。

五、多维空间,为每名学生真实的学习发生赋能

不同的学习空间会塑造不同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特定的学习空间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待得最久的地方,也是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基于此,学校创新实施“教室的力量”项目,坚持一班一品,不断推进班级文化和教室空间的打造。现在,学校每个班级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每间教室被划分为读书区、上课区、活动区以及教师办公区,墙壁上有五颜六色的海报,内容既包括班级公约、学生作品等,又有学习用到的各种概念和工具。教室变为既是学生学习生活又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坚持不懈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上学年,我校先后有6名教师分别获评潍坊市“双减”工作先进个人、潍坊市教育系统鸢都红烛先锋、潍坊市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一等奖、高新区普通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高新区教育教学领军人才,9名教师获评高新区立德树人标兵,19名教师获评高新区优秀教师,5名教师获评高新区优秀班主任。

作者简介:冯元民,男,潍坊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山东省、潍坊市教育信息化智库专家,潍坊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撰写的论文《义务教育段全居家环境下区域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获山东省教育技术论文评选一等奖,多次荣获潍坊市、潍坊高新区教学成果奖。

跨学科课程在教师们的智慧碰撞、交流中产生。

多彩课程,让学生们在梦想的舞台上自信起舞。

送路队,教师眼里满满都是爱意。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