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课改人物 汲取二十大精神  蓄力深耕新课改

第5版:课改人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课改人物
05

汲取二十大精神 蓄力深耕新课改

编者按: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凸显学科育人,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系统部署,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极具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在2022年的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新课改的全过程,落到深处、细处、实处,并与“双减”保持同行同向,对每名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年末岁尾,进入工作盘点之际,本报特邀本年度登上本版的10位课改人物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汲取二十大精神 蓄力深耕新课改

苏艳红 让教育“更懂儿童”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根源和基石,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启蒙性和持续性的重大意义。如何让学前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是每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虞永平教授曾说过:“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标志是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应始终坚持儿童立场,以爱为初心和动力,以专业素养提升为路径,以适合每个儿童成长的“全环境”打造为己任,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为一名基层园长,我始终以“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卓越幼儿园”为目标,以“更儿童”教育的科学适宜实施为工作重心,让教育“更懂儿童,更适合儿童”,切实提升教育品质。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变“教师为主”为“幼儿自主”的课程理念,以学习品质与幼儿一日生活、游戏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创新、重构以“身心、生活、社会、学习”为行动框架的“更儿童”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的深入实施使“学习品质培养”成为突破口,以研学基地打造和家园共同体推进为实施路径、以儿童自身的探索体验为实施模式、以多主体过程性评价为推进策略,以高质量的课程促进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月锋 让课堂充满创新气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特别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新时代,教育也必须积极践行新课改,解决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

首先,高质量教育体系应体现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方面。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我认为,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体现在课堂上,让各学科课堂都充满创新气息,充满辩证思维,充满深度思考,充满实践合作。其次,高质量教育体系应深度信息化。教师应重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课堂上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机会。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教师更应注重育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教师应提高人机协同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分析、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把重心从教书转变到育人上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不仅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近几年,我研发了智慧教学系统,探索人机协同的高质量教学模式,并推广到各学科教学中,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丁文 深化游戏课程改革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幼儿全面发展则是教育的轴心。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我带领教师们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相关文件精神,以“百游小院”为载体,聚焦师幼长程发展,将抽象的课程内容融入幼儿真实生动、灵活有趣的游戏和生活中。这既是对二十大精神的汲取,又是深耕新课改的实践探索。

游戏既是幼儿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又是教师走进幼儿世界的有效途径。我带领教师开展了幼儿园游戏课程实践探索,着力打造宽松自由、区域融合的空间生态,构建对话共生、交互和谐的文化生态,优化自然有趣、层次丰富的环境生态,实行时长充足、弹性作息的时间生态,让“开心玩”与“有效教”相互融合,为幼儿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历经多年实践探索,百合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幼儿园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省、市、区四级游戏教育实践园所,被确定为山东省学前教育幼儿园教研基地;《“机器人”变形记》入选教育部“全国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科研成果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育人模式转型,将游戏价值与幼儿全面发展有效联结,实现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淑平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在对“有本领”的解读中,首先提出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并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做、用、创”中形成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最终支撑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奠定基础。

因此,英语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六要素”统整教学内容,设计“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三类学习活动,搭建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平台,引领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调整优化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乐学与善学的品质、选择与调整的策略、合作与探究的方法,成为会学习、能创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同时,要注重引领学生在掌握语言、体验意义、感受文化、质疑思辨的过程中形成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充分体验,逐步掌握相关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管理策略,学会学习外语的方法,为具备终身学习外语的能力奠基。

郝敬宏 培养学生审辨思维品质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相较于以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更注重在真实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真实情境下,问题往往都是综合的,所以这时就特别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审辨思维品质。为此,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而“新高考”也多在综合情境中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工作中学习、领会、内化、提升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评价体系下的学科教学,不回避新,不畏惧新,在已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做学科教学新领域的挑战者、领头羊。这就是对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落实。

具体而言,我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善于质疑、乐于包容”,同时通过创设“民主、包容、创新”的课堂育人文化,开展“辩论式演讲、质询式互动、辨析式合作、反思式总结”等活动形态,以“博阅、审问、明辨、包容、提升”为审辨思考的具体步骤,针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新闻、说明、议论、文言、群文等9种文体类型,为学生建构语文学习的思维模型,提升学生的审辨思维,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基。

王銮美 共谱城乡学前教育新画卷

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东营市集团化办学统一部署,发挥“优质园+”联动发展优势。为此,我们创新推出了“六三三”共建模式。

六个统一,开启“集团化办学”新模式。统一文化引领,塑造教育品牌;统一制度管理,规范教育行为;统一人员配备,优化师资结构;统一财务管理,实现资金统筹;统一教学管理,提高保教质量;统一绩效考核,引领成长方向。实现名园文化在集团内部的培植和发展。

三项举措,绽放“优质园+”新样态。实施名师引领带动,助力教师抱团成长;聚力游戏探索实践,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秉承开放共融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名师+”为抓手,依托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等载体,积极开展区域联动教研,共筑“一园一品”的发展新格局。

三方共建,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在政府及主管部门支持下,绘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蓝图;共建园所创新实践,打造有效运行模式;师幼双向互促成长,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创新形成联盟式、交互式、互补式等“优质园+”联动共建模式,实现城乡园所共促共赢。

张敏 劳动教育走向家校社一体化

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

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场域众多、方式多元,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携手,立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综合性劳动,“项目化、序列化、螺旋式”安排相关内容,共同有序推进。一方面要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全域实施的劳动教育氛围,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探索合作模式,促进劳动教育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要立足家庭、学校、社会分年级建立劳动教育清单,以劳动清单驱动学生完成基本的劳动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由劳动频次增加到劳动观念提升的过程,逐渐具备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另外,学校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场所开展劳动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记录,并根据劳动项目实际,发挥家长、社区管理人员、服务对象等多元主体的评价作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卢巍 锻造创新型科学教师队伍

从事教育事业,是我37年职业生涯从未后悔过的选择。记得初为人师时,老教研组长给我这样一句忠告:“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你心里必须清楚,发光的不是作为教师的你,而是学生!只有你的学生们成了光芒四射的发光体,你的职业生涯才会被照得闪闪发亮。”她的话不仅成了我17年教师经历的行动准则,在转换身份成为教研员之后,也启发我清醒地认识到:教研员工作的成果就是教师的发展,只有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在长期的教研探索过程中,我逐步明确了以课程教材改革带动教学改革、以针对性的专题研究突破制约教育质量发展瓶颈、以聚焦课堂的制度化经常性教学研讨活动落实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教研工作思路。自2013年接手全省小学科学教研工作以来,我立足实际问题,带领科学教研队伍,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组织省级小学科学名师团队,聚焦大概念,组织16支骨干团队,系统化开发了全面覆盖一至六年级科学内容的课程资源。并创建“齐鲁科学大讲堂”品牌网络教研平台,带动全省科学教师每周二齐聚“云”端,举行优质资源网上展示交流活动。构建了新型教研文化以及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资源,增进了教师对新课程的深入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公平。

王傲铌 特色美育赋能立德树人

从新时代美育的角度看,美育是关乎全民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国之大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二十大报告,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

新课标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4个方面。作为新时代美育工作者,首先要聚焦核心素养,树立德育目标。通过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其次要探索学科融合,提升育德能力。学科间的互通融合能为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将音乐鉴赏与诗词理解相结合,既能锻炼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又能在鉴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洗涤心灵、淬炼思想。再次,要构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体系,增强学科育人价值。美育教学要变“以学科知识、技能为本”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将激发兴趣、尊重差异、增强自信、发展素养、形成特长等美育基本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艺术活动扩大德育辐射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槐浩 让美滋养生命

随着2022年艺术新课标的颁布,我对课程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科之间不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完成了从美术到大美育的转变,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还肩负着区域美术教研的重任。船头驶向哪里?如何发力?怎样才是学生的所需?教师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经过换位思考,我知道大家的所思所求就是我的努力目标。

在教学上,我以“学为中心,素养为本”,从教的重点转向学的中心,以分层分级助力学生的体验、感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项目中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帮助学生找到真正的自我。在教研中,我本着“发展,帮助发展”的理念,从教师的专业所长到项目的规划,以他们的兴趣爱好融合其教学特长,让教师能教、会写、善沟通,融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全面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学生来说,生活即课堂,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最好的美育就是学生可以从小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活在美中的人,并且能够用美完善自己的生命。美不仅仅是一幅好看的画、一个穿戴华贵的人,还是“你投入深情的生活,你乐观自信地绽放着生命之光”。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