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巧搭妙建  思维活跃 “云”端教学别样红 图片新闻 发现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样式 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探究

第5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5
【教学感悟】

巧搭妙建 思维活跃

□ 卞光艳 安红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思维是无形的,要想让学生们的思维外显,教师需要借助大量的“实物”作为支架。在笔者的课堂上,这些“实物”支架可以是思维导图和思维模型,可以是语文学科中的各种关联词,可以是根据学生的反应而随机抛出的各种促思追问,也可以是大量贴近思维的具体生活情境和激趣游戏。

低年级时,笔者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数学活动,经历做的过程,如上车下车问题、老鹰抓小鸡问题。甚至学统计图的时候,笔者都会带领学生由直观地排队抽象出带格子的条形统计图。学生们亲身参与,在参与中主动思考,思维慢慢展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年级学习除法的竖式时,为让学生们准确把握竖式(没有余数)的每一步意义,笔者特意准备了大量小棒帮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除的过程。课堂上,根据学生们的学情,笔者又抛出了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平均分)→先用什么分(6个十)→每个人分得什么(3个十)→有没有剩余(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再用什么分(3个一)→每个人分得什么(1个一)→结果(刚好分完,没有剩余)……问题串为提升学生的思维搭建了必要的台阶,使他们的思维更加顺畅和连贯。每遇到一个竖式,我们都如此循环往复。刚开始笔者来问,后来变成了学生们主动问。由此,他们对竖式的理解逐渐深入,思维得到了发展。后来,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他们便能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轻松驾驭新知识,竖式的每一步过程也能表述得非常到位。7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坚信,数学每个单元的第一节课是种子课,学生们掌握了第一节课的知识本质,后面的内容学起来就会游刃有余。笔者记得三年级执教校级公开课《相遇问题》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傅海伦做客我校。他点评说,笔者课堂上的问题串比较多,学生们的思维被挖得很深。

到了高年级,笔者会引导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一个个纵横联通的知识网络,让知识脉络清晰化,在完善他们知识结构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变通地学数学。学生们在用形形色色的思维导图将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和展露,能感悟到不仅知识之间有联系,而且万事万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比的认识》一课,由于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笔者担心学生们晚上写作业时力不从心,放学之前,果断地利用5分钟的时间和他们共同梳理了这一节的思维导图。有了这个思维导图,学生们就能在联系中完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解决起问题来,思维都流畅了。周末,学生们又自己整理了一遍这部分内容的思维导图。看了学生们的优秀作品,笔者如同看到了他们系统化流淌的思维过程,忍不住连连称赞。

在看《听吴正宪老师上课》一书时,看到吴老师课堂上的“四让”——让学生敢说、让学生有得说、让学生会说、让学生爱说,笔者特别有感触。笔者在平时的课堂上发现,部分学生心里有东西,但是表达不出来。这个时候,笔者就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关联词或关键词,打通他们的思维,让看不见的混乱思维变成让大家听得见的思想或方法。如在分析判断题时,学生们往往知道这个题有问题,但是无法准确定位问题,笔者就会说“请你用‘因为……所以……’造句”,他们好像瞬间被启发,顺利表达如“因为这里没有说‘0除外’,所以不完整”。又如在分析解决问题——“小林骑自行车去郊游,去时平均每小时行12千米,2/3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只用了1/2小时,问返回时平均每小时骑行多少千米”时,笔者引导学生们“请仔细读一读,你有没有发现这个题中有变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部分学生恍然大悟,部分学生有点儿明白。笔者又引导,请大家用“什么不变,因为什么变,所以什么变”来造句。这时,绝大部分学生都举起手来,原来脑子里碎碎的片段瞬间连起来,体会到题的本质原来是“路程不变,因为速度变,所以时间变”。这样一来,难点得到突破。在不变中发现变的量,在变中分析不变的量,学生们的思维随着条理的语言外显出来,知识变得明朗化,思维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附属小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