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鲁甘智力”:东西部协作下的“教育之变” 山东省政府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李明出席省教育厅与临沂市政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并到部分学校调研 全省学校安全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潍坊市奎文区:“四维一体”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孟军华:“母校为我创业插上翅膀”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强国建设 山东作为】

“鲁甘智力”:东西部协作下的“教育之变”

□ 袁飞

截至今年9月,累计选派了497名教育人才到甘肃169所学校、幼儿园开展教育帮扶;协助协作地选派3293名校长(园长)、骨干教师到我省进修学习;在当地组建教学团队116个,建立名师工作室30个,建立师徒结对关系314对,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022次……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是近年来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来自山东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协作地教育教学变革的生动缩影。

2021年,山东与甘肃正式建立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开启了两省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的崭新篇章。两省在教育领域加强交流、深度合作,奏响了创建“鲁甘智力”教育协作品牌的“春之曲”。2022年8月,山东积极响应中组部、教育部号召,选派59名管理人员和教师组成16个团队赴甘肃11个国家重点帮扶县的11所高中和5所中职学校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宝贵的教学经验带到协作地,为当地教育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革。

师资之变: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2023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陇南市西和职专派出7组教师选手参赛,最终取得3组一等奖、3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的佳绩,综合成绩位列甘肃省第一,创造了学校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其中,获得一等奖的3支队伍全部取得国赛资格。

“以往,学校老师在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是省赛三等奖。我一度认为那已经是我们的天花板了,对国赛真的不敢奢望。”西和职专幼儿保育专业教师赵琳在本届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她看来,从“不敢奢望”到如今能够全力备战国赛,这种“底气”源自帮扶团队的支持和指导。

2022年8月,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副校长于景辉一行3人组成帮扶团队来到西和职专,于景辉被任命为西和职专校长。帮扶过程中,他们将山东“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该校,依托后方优质教育资源,在名师建设、“三教”改革、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使像赵琳这样的年轻教师得以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在山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赵琳已成功申请甘肃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将以“传帮带”的形式把来自山东的先进职教理念传播出去,助力更多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来自临夏市第一中学的教研室主任马存贤同样是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受益者。2021年7月,济南市市中区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结为协作对象。在“泉河协作”过程中,两地不断完善人才交流和教育协作机制。在济南市市中区持续选派优秀干部教师为临夏市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临夏市也派出骨干教师前往济南市市中区进行挂职锻炼和跟岗学习,创造了“走亲戚”式的协作发展新样板,有效激发了临夏市教育的“造血”功能。今年3月,马存贤被选派到济南育英中学参与了为期3个月的跟岗学习活动。其间,他走进济南不同的学校,积极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了自身专业素养的“迭代升级”。

“截至目前,临夏州已选派456名管理干部到济南进行跟岗学习,另外还有1261人进行了短期交流。”临夏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福昌表示,通过交流学习,教师们将在济南学到的先进理念与临夏州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助推了临夏基础教育的发展。

从职业教育的“生机勃勃”到基础教育的“繁花似锦”,背后是当地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稳步提高。两年多来,来自山东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充分发挥“传帮带”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教师培训、跟岗实习等工作,帮助协作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努力为协作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课堂之变:既要“开足课”,也要“上好课”

在距离临夏市一中不远处的西关小学的计算机教室里,张新胜正在指导六年级(1)班学生利用计算机画画。面对眼前的计算机,学生们显得既兴奋又好奇。

张新胜是济南市大涧小学的一名教师,今年8月作为济南市市中区第二批东西部协作支教团队成员来到西关小学。到达学校后,他发现,由于缺少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学校信息科技课实际是以枯燥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已经很久没有上机学习过了。

“学校学生以山区孩子为主,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多。信息科技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而仅靠枯燥乏味的理论课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为让学生尽快回到电脑桌前,张新胜一头扎进计算机教室,检修设备、调试网络、安装从济南带来的现代化教学软件……如今,从周一到周五,西关小学计算机教室里每天都充盈着不同班级学生的欢声笑语。张新胜乐在其中,信息科技课逐渐成为学生们心中“最喜欢的课”。

这样的事例在受帮扶学校中比比皆是。帮扶过程中,山东帮扶团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质量提升中的主阵地作用,引入山东互动式课堂、沉浸式自习、“三实”课堂、课堂教学诊断等教育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提质增效。当前,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还是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学校,“开足课”是最基本的要求,“上好课”则是帮扶团队不懈的追求。

对甘肃省永靖中学校长郭福祥而言,最近一段时间格外忙碌。9月23日,济南中学校长董亚一行到访,两校签署结对帮扶协议;10月15日,山东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方奎明一行到访,两校签订帮扶补充协议;10月23日下午,济南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宝磊一行到访,签订帮扶协议并开展听评课活动……

永靖中学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得益于这名来自济南的校长。2022年8月,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副校长郭福祥带领济南的3名教师来到永靖中学。他聚焦课堂质量提升,积极牵头联络济南的帮扶学校与永靖中学签订帮扶协议,成立帮扶指导团队。同时,借助“双高联合育人”项目,聘请24名来自山东及甘肃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校校外导师团队,有力推动了课堂质量的提升。

“经过一年的努力,教师的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也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提效的目标。同时,我们将2023—2024学年定义为‘课程建设年’,将完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和德育课程,构建起永靖中学大德文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图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郭福祥说。

学生之变:为“山里娃”插上自信的翅膀

“来这之前,我和你的老师们也交流过。大家都觉得你进步已经相当大了,但还要继续努力。英语不好,你就要多开口练习。以后还得更自信一点,大胆表达。”9月17日,在渭源县北寨镇陈家渠村,渭源一中校长逄锦胜一行来到学生王露娜家中进行家访。他详细询问了王露娜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学业状况以及当前遇到的困难、困惑,并鼓励她提升自信、补足短板。

王露娜所在的陈家渠村位于大山深处,从渭源县城出发需要穿行30多公里的盘山路。与王露娜一样,渭源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山区,“不爱说话”“不够自信”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如何运用帮扶团队的力量,帮助这群学生建立自信、走出大山,成为逄锦胜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决定从家访抓起,带领教师走进学生家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活习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意见。为开阔学生的视野,他依托青岛三十九中的海洋教育优势举办“海洋文化节”,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多样化的实践体验令学生在欣赏他人的同时学会了自我欣赏,一粒粒自信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同样家在山区的苏苗苗是礼县三中的学生。这所藏在大山深处村落里的学校,办学条件更为落后。全校700多名学生有近80%是留守儿童,普遍腼腆羞涩、不善沟通。

改变发生在帮扶团队到达之后。2022年8月,青岛第六十八中学援派的程鸿生来到礼县三中担任校长。面对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自信的情况,程鸿生先后创办了智者读书会、春笋合唱团、萤火虫志愿服务团、羽毛球社团等多个社团,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与自我展示的机会与平台。

春笋合唱团成立后,喜欢唱歌的苏苗苗鼓起勇气报了名。“刚开始,我不敢大声唱,但一直受到老师的鼓励,也参加了很多活动,慢慢地就适应了。以前只想当观众,现在特别期盼能站在舞台上。”在这支合唱团中,还有60多名像苏苗苗一样发生着“蜕变”的学生。今年暑假,在帮扶团队的协调和爱心企业的支持下,程鸿生带领春笋合唱团一行47人,跨越1700余公里,来到青岛开展研学,苏苗苗这个“山里娃”也实现了“看海梦”。

“礼县三中‘组团式’帮扶团队入选教育部2023年度‘最美教师团队’,济南市‘10+4+N’帮扶模式受到国家考核组的表扬,永靖中学被评为‘临夏州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体教育人的辛勤付出,得益于‘组团式’帮扶团队深厚的教育情怀。正是在两地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鲁甘智力’东西部教育协作日益走深,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谈及帮扶团队给协作地教育带来的变化,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挂职干部领队马伟如是说。

采 访 后 记

历时7天,行程1400余公里,到访甘肃省5县8校,采访校长、教师与学生40余人……回顾一周来在各地各校的所见所闻,“变化”一词成为采访组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感触。

从省级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最好成绩为三等奖到获得“3组一等奖、3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的历史最佳成绩,这是西和职专的师资之变;从山区孩子普遍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到让“大山深处的歌声”飘到海边,这是礼县三中的学生之变;从作文本上的“哪里曾见过海洋”到让校园中每个孩子了解海洋、向往海洋、走近海洋,这是渭源一中的视野之变;从“主要依靠教材”到运用“小条”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这是临夏市一中的课堂之变;从学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到学校处处萦绕的“书香”,这是永靖中学的育人之变……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和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所取得的实效。其中,既有真金白银的投入、真抓实干的支援,也有真情实意的帮扶。从黄海之滨到甘陇山区,来自山东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立足双方实际,坚持普职并重、内外并重、“软”“硬”并重,让教育“输血”与“造血”结合、支援与合作并举,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因材施教,推动了先进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享共通,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希望和动能。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续写一段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是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所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山东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共同谱写的动人故事。如今,这一故事仍在被继续书写,越来越多的齐鲁教育工作者正怀揣初心和使命,加入帮扶队伍中来,搭建起东西部协作的教育桥梁,延续这段跨越千山万水的“山海情缘”。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