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职生到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不被定义的前半生
最后,我终于在某个时刻,为这段人生经历定下了这个标题。
自出生至今,不过30余载。如果要我回顾这段多彩的记忆,大概可以简略地分为3个阶段:首先,应该是迷失的童年;其次,是懵懂的少年;最后,是追逐梦想的旅程,成长为一名不断突破自我的青年。
与滨州职业学院结缘,是在少年时代。
那是我自有记忆起,第一个独立做出的正确选择,我很感谢她——我的母校滨州职业学院。我2002年进入学校求学,在三年制的中专班,当时学的专业是广告设计与装潢。现在,这个“古早”的词语组合应该很少被提及了。虽是三年的学制,但因为最后一年是实习时间,所以真正在滨州职业学院的时间不过短短两年。我清楚地记得,离开学校时,我哭成了泪人。
那是一个少年第一次要与自己梦开始的地方说“再见”。
两年足以改变人的一生。回望那段时光,我常常眼噙热泪。那时,我所在的院系还叫艺术系,彼时的学校也才刚刚合并成立不久。我们是新校成立后的第二届学生,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充满希望。在那里,除学习丰富的职业技能外,我还收获了人生中最早的关于梦想的教育,结识了优秀的老师与挚友,他们都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真正认识到:人生从未被定义,人生永远拥有无限的可能。
恩师张琦是一位儒雅的知识分子,他给了一个少年许多积极、肯定的回应,不断引导着一个开始燃起梦想的小火苗。现在回想,这是一段极为重要的经历,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此前我的学习常常是在被漠视中度过的。而在滨州职业学院就有这么多极好的老师,如同张琦老师一样,他们都愿意悉心呵护我们的成长,给予我们最真挚的关爱和温暖的回应。不得不承认,我确实不是个“安分”的人,在艺术系求学的两年中,我几乎结识了绝大部分的老师与同学,也得到了来自老师、学长的无私帮助、支持与陪伴。艺术系有一幢独立的小白楼,好像是由图书馆改建的,我就在二楼的一间大大的画室里,憧憬着、描绘着未来的样子。张琦老师时常来探班、指导,与我们聊一聊未来和梦想;我们常常到隔壁看刘登刚老师在亚麻布上安静地画油画,闲暇时,刘老师经常会指导我素描、色彩的学习;我也常会去万老师的画室里去看他挥毫泼墨,寄情于山水间;可爱的俎老师会毫不吝啬地向我们传授他的速写心得……太多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
那会儿,冒出来许多个学习小团体,是由一群怀揣梦想的少年们组成的,组织结构很模糊,但目标都出奇的一致。我们班有我和杜红建(山东臻观装饰的创始人),上一届有学长黎建(阿牛设计创始人),高职班有徐连明(都说我们长得像兄弟),还有文婷姐(亲人一样的姐姐),五年一贯制的大专班里有凤鹏和他的小伙伴们。现在,他们都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发光发热。我感到很幸运,我们这些热爱生活、为梦想拼搏的年轻人有滨州职业学院这样一片净土。
后来,我独自北上,踏上了寻梦的征程。孤独常伴左右,但想起师友们的鼓励,我依旧会充满能量。考学的日子并不容易,尤其是将目标锁定了中央美院、清华美院这样的院校。但对这段宝贵的经历,我充满敬畏。我深知,过去那个无畏的少年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经过几年坎坷的学习,我陆续通过了几所理想院校的专业考试。最后,我于2010年以全省第七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进入了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后来,又顺利保送了本校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至此,我的学生时代圆满结束,求学阶段告一段落。
坦白讲,那个年少时关于艺术家的梦想,至今还没实现,或许终不会有实现的那一天。但这又何妨?回顾过往,我感谢那个懵懂的少年做出的第一个正确的选择,感谢为少年们保驾护航的母校和老师,感谢有你。
我依然继续着我的逐梦之旅,那个少年还在,那个梦想还在。(图片提供:滨州职业学院)
史雪亮,现任摩尔线程AISG AI研发美术总监。2002年,进入滨州职业学院艺术系学习;2010—201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本科学历;2014—201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曾参与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览项目古代人物复原、广州阿里巴巴华南中心景观雕塑设计、融创集团高端住宅景观雕塑设计等10余个项目;雕塑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落成于全国多个城市及其著名景区。
史雪亮(右)在清华大学与导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