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推动“三项”制度落实落地  确保教师评价创新创效 济南市:开学心理第一课育心又育人 青岛西海岸新区 智慧赋能让教育管理更“智慧” 图片新闻 郓城县营养午餐提质增效  学生尽享美好“食”光 学生上学再不用舍近求远 山东教育报拟通过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人员名单公示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推动“三项”制度落实落地 确保教师评价创新创效

□ 新泰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崔玉军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系统部署我省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新泰市将坚决贯彻《若干措施》要求,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育治理体系优化重构,着力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寻求创新突破,探索建立健全基于“县管校聘”改革的制度体系,构建待遇保障、年度聘任、分级竞聘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打造教师评价新模式,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县管校聘抓管理,开启教师评价改革新引擎。一是给教师吃上“定心丸”。强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定期调整、绩效工资、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科学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实行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联动机制,定期对全市教师和公务员工资进行统计比对,做到教师与公务员工资调整同步进行,确保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二是打破教育“大锅饭”。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县管校聘”,打破原有“职称终身制”,把对教师聘任的主导权交到学校手中,由学校与教师签订年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合同,每学年进行一次聘任管理,聘任与否,学校说了算。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结果,优先聘用成绩突出、满课时量、足工作量的教师,把未聘人员纳入“教师调配周转池”,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调配使用,进一步优化县域师资配置。三是突破职级聘用“地平线”。实施专业技术职务分级聘任制度,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期内,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情况,择优聘任到高一级岗位或者高两级岗位,并兑现工资待遇。每年由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3个单位共同核定分级聘任总量,以不低于专任教师总量的20%予以职级晋升。把分级聘任增资部分纳入年度预算,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兑现增加工资,切实让干得好、成绩优的教师得实惠。

二、聚焦制度建设抓落实,构建教师评价改革新模式。一是构建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制定出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导意见,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大会表决通过予以实施。将评价细化分为职业道德、业务表现、岗位工作量、教学成绩、群众评价等5部分,赋予不同权重,强化过程性积累与阶段性量化,让教师个人评价分数、学校排名位次清晰明了,既便于开展评价,又让教师干有目标、奔有方向。二是搭建管理平台。建立教师智慧管理平台,设置资源统计、教学配置、岗位管理、数据大屏等模块,将教职员工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每所学校的师生数量、课程设置、任课安排及每名教师的年龄、学历、任教学科、周课时量等基本信息清晰可查,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精准呈现每所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科师资强弱等情况,为优化师资配置提供强力支撑;利用平台直播录播系统,市镇校“三级”常态开展网上巡课、线上教研、网络大赛,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三是树立鲜明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对制度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综合施策、分类施治。针对临近退休老教师、孕产哺乳期女教师、身患重大疾病教师,采取柔性措施,给予关怀照顾,只在本校参加年度聘任管理,不参加跨校聘任;校长分级聘任单独进行,依据校长履职效能评价结果按一定比例晋升职级,不挤占教师分级聘任数额;实施“园丁关爱行动”,从关爱身心健康、纾困解忧、教师减负、权益维护等十大方面,为广大教师营造和谐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三、聚焦教育生态抓转变,激发教师评价改革新活力。一是实现教师补充由“校校要”转变为“按需配”。严格落实教师课时量管理,通过教师满课时硬性要求,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缓解学校教师需求。教师配备确实不足的单位,“教师智慧管理”平台精准呈现需求状况,在人员调配和教师招考中按学科岗位配备,形成学科岗位精准配备、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良好局面。二是实现任教安排由“要我上”转变为“我要上”。年度聘任动真格,分级聘任提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让广大教师积极要求上课、要求增加课时量,逐渐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三是实现学校管理由“靠脸面”转变为“以制度”。通过改革让学校管理有章可依,学校管理由依靠校长的威信来推动,靠教师的思想觉悟来落实,转变为校长履职效能评价管干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抓教师,让学校干部和广大教师都掌握主动权,有效提高工作效能。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