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特殊教育学校
爱心“送教上门”六年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我的老师又来看我啦!”看到送教老师走进来,坐在轮椅上的小静拍着手喊起来。“老师,上节课,您教我的古诗,我背给您听:‘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她说。这是东明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过程中发生的一幕。
自2018年9月开始,该校成立了“行走的课堂”送教团队,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和目标,持续开展“送教上门”服务。6年来,该校累计送教4680余人次,制定个性化教案3625份,送教课时达9360节。在送教团队的辛苦努力下,8名特殊学生已回归校园,开始了正常的校园生活。
为切实保障每个适龄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益,送教团队把课堂搬进特殊学生家中,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面对面开展知识传授、习惯养成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使特殊学生在肢体活动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获得了明显提高,帮助家长重新燃起了希望。
送教团队把脉问诊、精准施策。送教前,深入了解每名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康复训练等情况,针对每名学生的实际制定单独的送教计划、方案;送教过程中,教师通过直观展示、互动体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多次重复、反复演示,从知识认知、语言表达、生活适应、康复训练等方面对特殊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教师的爱心与耐心激起了特殊学生积极向上的潜能,家长看到孩子不断进步后感动不已。
盛夏三伏,酷热难耐;数九寒天,北风刺骨。这些因素没有阻挡送教团队坚定的脚步。在送教团队的努力下,一名名特殊学生逐渐发生变化,进步速度也越来越快。15岁的小静(化名)斜坐在轮椅上,头向一侧歪斜,不敢看老师。在送教教师的努力下,她逐步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能够背诵乘法口诀表;10岁的小晨(化名)从一开始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如今能够安稳地上完一整节课;重度脑瘫患儿小伟(化名)从一开始只能在家人搀扶下站立,到可以独立短距离行走……一名名特殊儿童在送教团队教育引领下有了显著进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琅琅读书声从一个个特殊学生家里飘出。家长看到了希望,不再焦虑;学生看到了未来,向阳生长。
每次送教结束后,教师都会与学生及家长深入沟通交流,详细记录学生近期身体及心理状况。返回学校后,教师及时整理送教资料,“一人一档”建立专门档案,并对送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遇到的困难、家长对送教工作的期望等进行梳理,提交到研讨会上,与同事们商讨调整下一步工作重点。
为进一步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于2024年与东明县人民医院合作,启动“医康教”融合行动,探索构建“医康教”一体化综合康复服务模式,以个性化“医康教”方案为特殊学生提供从医疗康复到教育支持的全方位服务。
“我们秉承‘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目标,采用知识技能传授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送教模式,把文化知识课、康复课、生存技能课、游戏课、手工制作课等送到特殊学生家中,解决了特殊学生无法正常入学的难题。”校长袁志平介绍。
“送”是为了“不送”,让特殊孩子回归普通生活才是目标。送教过程中,学校尤其注重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采用“送教上门+特殊干预”的教学模式,为特殊儿童打开了回归普通生活的一扇门。
“特殊儿童是可教育的、具有可塑性的,‘送教上门’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平凡而艰辛。送教教师除了向特殊学生传授一些他们接受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还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用温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生活,重拾生活信心,让学生及其家长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东明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