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东明县: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迷人光彩 柳绸“织”出语文课堂新“丝”路 图片新闻 教学评一体化让新课堂更具吸引力  问题驱动项目化学习赋能课堂变学堂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柳绸“织”出语文课堂新“丝”路

——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初级中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郑志娟 孙绍强

春蚕吐丝,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初级中学的语文课堂上飘来了桑叶的清香。这所地处“丝绸之乡”的农村学校将省级非遗“柳疃丝绸制作技艺”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在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中探索出一种非遗文化与学科融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新模式。

学校语文教研组通过查询历史资料、实地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柳疃丝绸,编写了《丝路绸语》校本教材。从“柳疃丝绸的前世今生 ”“柳疃丝绸的制作工艺 ”“柳疃丝绸与《红楼梦》的渊源 ”“柳疃‘丝路绸语 ’文创园传统文化沿袭 ”4个版块介绍了柳疃丝绸的历史变迁、发展历程、传统制作技艺、文化载体、绸乡人民情怀、非遗传承等方面的知识,带领学生了解家乡的丝绸文化,开启非遗传承之旅,厚植传统文化基因。

春日暖阳斜照进教室,语文教师徐蕾正带领八年级(2)班学生为家乡的“丝路绸语”文创园进行特别的“文化包装”。电子屏幕上滚动着红墙黛瓦的文创园实景,30多双眼睛紧盯着画面里斑驳的老式织机纹样、特殊的“半屋”机房、商号旧址、柞蚕茧……“这张《半屋图》放在‘历史传承’版块最合适!”扎着马尾辫的学生张子贺和小组成员围着电子屏热烈讨论着宣传页的插图搭配。这是该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生动场景——学生正在用项目化学习活动为本土非遗“代言”。

徐蕾引导学生观察丝绸上细腻精致的花纹:“这些连续纹样就像语文课本里的顶针修辞手法,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受此启发,学生范德良所在的小组将《诗经》中的“蒹葭”意象融入设计,用渐变靛青色绘就扇面效果图;酷爱书法的李宏磊则把蚕茧造型与传统篆刻相结合,设计出“丝绸印记”系列鼠标垫……在笔尖沙沙作响的创作声中,20余件融合语文美学的文创设计渐次成型。

最热闹的是“丝绸之光”非遗推荐官选拔活动。“丝路萦回,祚传百代;锦绸低语,泽遗千年。柳疃丝绸里藏着‘飞梭日日到黄昏,生花妙手织柳绸’的繁盛,更在经纬交织间闪耀着新时代的熠熠光辉。”学生姜恒的推荐语赢得众人的喝彩。

窗外桑树新抽的嫩芽与室内跃动的思维相映成趣,老手艺与新课堂的这次相遇不仅让泛黄的非遗档案重新焕发光彩,而且在乡村少年的心间织就了文化传承的金丝银线。

在养蚕体验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记录蚕龄变化;带领学生参观丝绸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人,撰写调查报告;带领学生观摩老式纺车的纺织技艺,体验“穿梭”技术……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实践活动和成果,最终都成为作文课的鲜活素材。在学校举办的非遗文化作品展上,学生的丝绸故事绘本、工艺品、设计效果图与语文习作都亮相了,文化遗产给了语文学习最鲜活的注脚。家长代表王先生感慨道:“在孩子们的作品里,我看得见祖辈的手艺,真好!”

“教育只有扎根乡土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该校的实践印证了:当语文课遇见丝绸,不仅仅让古老技艺在跨学科学习中焕新,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据悉,该模式已带动周边3所学校开发土陶、剪纸等本土非遗特色校本教材,形成“一校一品”的非遗文化育人新生态。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