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6A 养正”课程 赋能学生深度学习 用总书记的故事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基于文化传承的节气文化教育研究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课题研究】

“6A 养正”课程 赋能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视阈下课程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 夏琳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每所学校的核心使命。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创新转型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成为当务之急。威海高区神道口小学立项并开展省级课题“深度学习视阈下‘6A养正’课程情境教学策略研究”,探索形成“6A 养正”课程体系,为教育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开启了教育革新的崭新篇章。

一、溯源铸魂:深挖 “6A 养正” 课程的内涵与价值

6A” 由自主力(Autonomous Leadership)、思辨力(Argumrntative Reasining)、合作力(Altruistie Collaboration)、创新力(Artistic Innovation)、批判力(Analytical Thingking)、交往力(Amicable Communication)六大核心能力构成。它们彼此交织、协同发力,共同夯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稳固根基。“6A 养正” 课程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内核,锚定培育学生 “6A ”素养目标,引领学生摆脱浅层次知识记忆的局限、深度剖析知识的内在逻辑、建立知识间的广泛联系,进而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搭建系统化的能力形成目标框架,明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应达成的能力层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从课堂互动中的小组合作、问题探讨,到作业设计里的分层任务、拓展练习,再到课外拓展活动中的社会实践、项目探究,“6A 养正” 课程全方位助力学生“6A”素养的培育,彰显课程“以文化人、以学养正”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匠心筑梦:搭建深度学习支撑的课程体系架构

6A 养正”课程以“正心、正能、正气、正礼、正德” 课程为牵引,通过持续的 “重构——融合——改进”,打造开放性课程、特色化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将核心素养、多元智能融入课程建设的每处细节,全力构建覆盖全学段、全样态的系列化课程架构。这种架构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壁垒,让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知识相互融通,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立体的学习体验。

正心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根基,遵循“深度不变,横向拓宽”的原则,打造了指向“学”的“PEA”模式,即思考(ponder)、探究(explore)、应用(apply),让学生在 “学、问、辨、思、行”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首先是学情会商,教师深入剖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确保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实际。接着进行精准备课,依据新课标和“6A”素养要求,开展逆向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评价标准以及活动设计。在研讨实践阶段,通过观摩优质课例、深入研讨教学理念和反复打磨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水平。评价反馈环节全面复盘教学效果,最后根据反馈结果优化完善教学。

正能课程:以项目研究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学生在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往能力。例如,在一些科技类项目中,学生分组合作,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到动手实践、总结反思,每个环节都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正气课程:作为开放性课程,涵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学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了解社会运作,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

正礼课程:以校园五礼——开笔礼、正身礼、成长礼、养成礼、毕业礼为特色。以一年级开笔礼为例,我们以 “荷” 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参与荷花主题的绘画、诗词创作、手工制作等活动,在实践中领悟荷花清廉、高洁的品质,提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道德情操。同时,注重与家庭、社区的联动,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正德课程:作为拓展性课程,包含艺术、体育、科技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交往力与批判力。在艺术课程中,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体育课程中,锻炼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知行共进:以深度学习为导向探索 6A 养正” 课程实施路径

(一)情境教学策略嵌入

6A 养正”课程十分重视 “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力形成各学科情境教学策略的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建模——应用——反馈——优化——再改进”这一双循环全链条推进实施机制,精心设计并开发出四大情境教学策略,巧妙融入五大课程模块。

如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时,教师首先进行“建模”。利用教室一角,搭建出一口模拟“井”,并准备青蛙和小鸟的玩偶道具,构建出课文场景模型,让学生对故事环境有直观的认知。接着进入“应用” 环节,安排学生分组扮演青蛙和小鸟,通过对话演绎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青蛙和小鸟不同视角的差异。“反馈”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分享扮演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鼓励学生提出对故事的疑问和理解。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其对课文寓意的理解程度以及语言表达流畅性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这些反馈,教师开展“优化”工作,针对学生理解模糊的地方,如青蛙和小鸟不同视角形成的原因,再次进行详细讲解,补充相关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经过一轮教学实践后,教师在后续同类型课文教学中进行“再改进”。强化学生对全面认知事物的理解,不断完善情境教学策略,更好地助力“6A 养正”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二)行动研究助力教学范式探索

在研究实施阶段,教师以问题为驱动,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在日常教学中,理性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情境教学策略,不断探索6A 养正”课程情境教学育人的教学范式。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各种真实或模拟情境。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讲解“声音的传播”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土电话”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合作,用两个纸杯和一根棉线制作简易“土电话”,探究声音如何通过不同介质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反复试验,不仅深入理解了声音传播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四、精准量裁:以科学评价助推 6A 养正” 课程成效提升

(一)全流程达成度评估

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6A 养正”课程全流程达成度评估体系,从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结果性评价4个方面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成果及学科素养的达成情况。在过程性评价方面,教师通过日常课堂表现记录,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热情、发言质量以及完成课堂作业的认真程度,以此评估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展示,比如,在小学英语“小小超市购物”的情境活动中,评估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询问价格、描述商品的能力。增值性评价通过对比学生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养测评结果,衡量学生的进步幅度。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成绩、课程项目成果等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估。

(二)评估工具开发与应用

我们建立了系列评估工具箱,探索制定《6A 养正”课程评估方案》和《“养正”课程课堂教学观察量表》。通过这些工具,收集评估数据,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促进结构化、系统化、持续性地推进全流程达成度评估实施,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例如,在使用《“养正” 课程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时,教师从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有效性等多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记录。同时,依据《“6A 养正”课程评估方案》,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为其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依据。

6A 养正”课程是我校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实践。通过实施这一课程,我们希望能够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我校将不断完善和发展“6A 养正”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系威海高区神道口小学)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2024JXY082)“深度学习视阈下‘6A养正’课程情境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