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奎文区构建区域教研新范式
“很高兴我‘中奖’了!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当一次教研活动梳理员?这次,抽签小程序终于抽中了我!现在,我就本次研讨问题‘如何进行进阶性的任务设计’做一下梳理,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语文区域教研活动中,潍坊中新双语学校教师孙琳说。像这般充满期待与活力的画面,如今已是潍坊市奎文区区域教研的日常写照。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纵深推进,奎文区主动探索,聚焦教育教学主责主业,紧扣教学研究这一核心,创新构建“11347”教研机制,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奎文区区域教研活动遵循“问卷分析——研究分享——课例展示——课例解说——专题研讨——读书分享——问题总结”的流程,构建主题式区域协同教研模型,形成完整闭环,让每名教师都沉浸其中,让教研成果真正落地见效。潍坊市育才学校教师曹丽萍说:“每次参加教研活动,我都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走。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没有一个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这样的教研才是真正有效的。”
奎文区构建的深度区域教研范式——“11347”教研机制,即“锤炼一个研究团队,研发一套区本资源库,构建三级教研体系,依托四项评价,实施教学‘七好工程’”,通过区域顶层引领、教研体系构建、狠抓重点行动、建设落实机制等路径,不断提升区域教研质效。奎文区教体局党组成员刘素雁说:“‘11347’教研机制是立足区域教育实际的创新举措,以解决教学实践难题为出发点,整合区域教研主题与形式,组建片区教研共同体联盟,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为区域研修、校本研修提供了范例。”
在奎文区崇德学校,教师王锋锋正在讲授公开课,观课教师手持观课量表详细记录,摄像头同步运转采集课堂数据。AI循证技术可以围绕教师综合能力、课堂教学行为、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行为、教师设计执行度这五大维度收集分析数据。课后,教师围坐在电脑前,依据数据分析探讨改进教学。“AI循证技术可以为每堂课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做出优化调整。如今,课堂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质量也更高了。”王锋锋说。
奎文区教科院副院长王丽表示,专业听评课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至关重要。全区构建的基于证据的课例研修模型,全域推进人机协同教研与评课,能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区域教研要想走稳、走实 ,必须加强机制保障。我区探索建立了‘三法两制’工作机制,有效保障教研工作扎实推进。” 奎文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兴说。
“三法”即一线工作法、展示推介法、成果培育法。一线工作法强调教研员深耕教学一线,每周至少3天深入课堂开展教研活动,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真实情况与实际需求,为教师、学校提供精准指导与决策依据。展示推介法激励学校踊跃参与“七好工程”各类教学成果评选,年初申报,年终集中展评表彰。成果培育法强调成果导向,建立区域成果培育台账,形成滚动发展机制,明确培养对象与培养方向。积极引入外部资源,补齐短板。成立项目评估委员会,开展阶段性评估,精准诊断申报项目研究成效,助力学校成果培育、品牌打造。“两制”为约谈警示制和专项督导制。约谈警示制是指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区教体局主要负责同志对校长等关键人员进行调度约谈,确保项目稳步推进、取得成效。专项督导制指规范教学管理,区教体局每学期定期开展针对教学常规、课堂改进、示范校评审等的专项督导,全面检查教学工作各个环节,保障教学活动规范、有序、高效开展。
奎文区通过构建区域教研新范式,在学校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奎文区教研教学成果、研究经验在国家级、省级层面被推介31场,获得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6项,100余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和基本功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奎文区获评省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区,29所学校获评省试点学校。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区域教研,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实践,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探索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研、评、管等教育教学全场景数字化赋能。”王玉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