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传武韵 家校社协同育新人
——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构建“教联体”育人新样态
在齐国故都淄博市临淄区,以唐代贤相房玄龄命名的玄龄小学,正以武术为纽带,书写着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育人篇章。该校通过创新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教联体机制,将传承600余年的非遗——临淄查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出“武术筑基、文化铸魂、五育并举”的特色育人模式,让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多元聚力: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2018年深秋,当国家级非遗——临淄查拳第三代传承人曹振河首次走进玄龄小学演武时,学生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教师捕捉到传统武术的育人价值。“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传承文化、涵养品格的重要载体。”正是这样的认知,推动学校实施“武术+”育人工程。
学校创建起“三维联动”机制,即向上链接山东省武术院、齐鲁师范学院等专业机构,向下扎根班级日常教学,向外辐射家庭和社区。学校先后与山东省武术院、齐鲁师范学院、淄博市武术协会、淄川区查拳研究会等部门、高校和社会团体建立了常态化校园武术专业指导与交流机制,成立了由高校教授、非遗传承人、武术教学研究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形成“专家指导+教师授课+家长”协同育人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这种打破围墙的开放式办学,不仅使武术教育获得专业支撑,而且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日前,在四年级的查拳传承课堂上,曹振河正在与学生开展鞭杆攻防演练。“没想到,这种随处可见的小木棍竟然有这么多防身的技法呢!”正在演练的学生小江感慨道。小江如今已成为家庭武术作业的积极参与者。在学生积极习武的背后,是学校设计的“亲子习武21天计划”广受赞誉——该计划通过视频打卡、家庭擂台赛等形式,使武术成为连接三代人的文化纽带。目前,该区已有60%的家庭形成常态化习武习惯。
课程再造:创建立体化育人体系
走进玄龄小学,晨光中的校园别有韵味。1430余名学生整齐划一的查拳招式与“文修武备”的题字相映成趣。这所将武术纳入每日课表的学校,用7年时间构建起“基础+拓展+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
在常态化实施层面,学校开发“玄龄查拳”校本课程,按照“筑基——强技——修心”梯度设计教学内容。低年级以五步拳培养兴趣,中年级学习初级长拳锤炼意志,高年级则通过“玄龄查拳22式”感悟武学精髓。体育教师徐亮的创新教案里,每个武术动作都关联着历史典故:弓步冲拳对应“围魏救赵”的谋略,提膝穿掌暗含“田忌赛马”的智慧——传统文化在这一招一式间自然流淌。
“武术大课间”的创新实践尤为亮眼。学校将30分钟大课间分解为“基本功训练+套路练习+放松游戏”三大模块,配以改编的《少年中国说》武术操音乐。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学生的日均运动量提升40%,近视率下降12个百分点,更催生出市级“最美大课间”的荣誉。
特色活动体系构建彰显育人匠心。每年举办的武术节成为校园盛事,“武林高手”齐聚一堂,形意、太极、单刀进枪震撼演武场,“华山论剑”“唇枪舌剑”“武林秘籍”等涵盖武术技能、知识、文化以及艺术等12个特色项目,吸引了全部学生参与其中,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武林故事”。双手剑第三代传人崔林玉说:“看到刻苦习武的孩子们,我就会回想起幼时习武的自己,并且倍感欣慰——武术后继有人了!”
文化浸润:铸就精神成长新范式
玄龄小学的查拳传承展室里陈列着传承百年的拳谱和兵器,记录着8代传人的武学故事。这些承载文化记忆的实物成为学生理解“止戈为武”精神的生动教材。学校德育处赵主任说:“我们要求每个班级认领一件文物,通过考证历史、创编故事,让器物背后的文化活起来。”
这种文化自觉渗透在日常教育的每个细节。在武术社团的“拜师礼”仪式中,学生身着传统服饰行抱拳礼,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诵读武德训诫;在“武术+”跨学科项目里,语文课解读武侠文学中的家国情怀,美术课创作武术主题剪纸,音乐课编排武术韵律操,实现“一招一式皆育人”的教育追求。
评价改革同步推进。学校建立“武德”积分制度,将“守信、明礼、坚毅、担当”等品质量化考核。学生通过武术训练、文化研习、社区服务获取积分,可兑换非遗体验机会。这种游戏化评价使抽象的道德准则变得可触可感。
协同共生:绽放体教融合新图景
经过7年深耕,玄龄小学的教联体建设结出丰硕成果。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至86%,在各级武术赛事中斩获40余项荣誉。教师团队完成2项课题,开发出20余个武术融合课程资源包被学习强国平台推广。
这种创新实践产生了显著的辐射效应。学校与周边3个社区共建武术传习所,开展“武术进万家”公益活动,带动2000余个家庭参与传统武术传承。2024年,学校武术队在临淄区非遗民俗展演活动中亮相,学生那虎虎生风的表演赢得文化事业服务中心“传统文化育人典范”的高度评价。
当传统武术遇见现代教育,不仅仅能强健少年体魄,更能唤醒文化基因。这种以体教融合促进“五育并举”、以家校社协同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面对未来,校长孙琳表示:“我们将深化爱国尚武精神培育,把武术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培育相结合,开发‘寻访武术中的红色记忆’研学课程,让传统武术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