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弘扬“红船精神” 续写红色篇章 多元活动主课堂 教学评价更科学 以德立身 以法护航 图片新闻 落实终身体育策略 激活学生运动潜能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课程研究】

弘扬“红船精神” 续写红色篇章

——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红船课程”的实践探究

□ 于丽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蕴含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激励我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小学阶段,将“红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淄博市张店区上海路小学立足实际,深入探讨如何推动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良好品德修养的新时代少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立德树人,树立德育渗透理念。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小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红船精神”的内涵与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感人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利用“思政课红色三分钟”环节,讲述红色故事,分享时政新闻,让学生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感受祖国的伟大成就,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发挥榜样作用:注重发挥教师、校友和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的榜样作用,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形式,邀请他们来校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红船精神”的内涵,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墙、“红船书屋”等校园文化设施,举办红色主题班会、朗诵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挖掘内涵,高效整合德育资源。“红船精神”不仅仅是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资源,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学校深入挖掘“红船精神”的内涵,高效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推动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开发校本资源库:组建了一支由资深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的团队,致力于开发一套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校本资源库。这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力求做到内容生动、形式多样、易于理解。在内容上,校本教材不仅涵盖了“红船精神”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而且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船精神”的魅力。例如,教材中通过讲述中共一大代表们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理解首创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革命先烈们在艰苦环境下的不懈奋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奋斗精神的内涵;通过展现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校本教材还注重与学科知识的结合,力求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历史课上,教师通过讲述革命历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船精神”的诞生背景和演变过程。整合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还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德育实践渠道。构建课程体系:以“红船精神”为内核,构建了包括“红·德课程”“红·阅课程”“红·艺课程”“红·益课程”“红·毅课程”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整体。

强化效果,优化德育渗透方法。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渗透方法,力求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与“红船精神”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的艰辛与伟大。例如,在“红船”主题班会上,教师通过模拟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红船精神”的诞生背景和内涵。实施项目式学习:围绕“红船精神”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和实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德育渗透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制作微课、动画等方式,将“红船精神”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作者单位系淄博市张店区上海路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