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县区的话剧“大”梦想 城乡一体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新闻 五莲县开展“中国梦·劳动美”  教职工劳动技能竞赛活动 巨野县:多彩课后服务赋能教育新生态 东平县接山镇召开全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会 诸城市:再现“十万人家尽读书”文化盛景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典型案例】

顶格推进 全纳融合

城乡一体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 徐礼开

平度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有义务教育学校16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12年制学校1所、初中41所、普通小学114所;在校中小学生107736名,专任教师8175名。近年来,该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举措

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市政府出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由相关部门和镇(街)共同编制学校布局规划,提前预留教育建设用地,确保学校规划建设与区域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

创新办学模式,全面实施集团化办学。按照“以城带郊、最终到乡”“横向拓展、纵向精进”的工作思路,推进“城区学校+乡镇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组建28个教育集团,涵盖22个义务教育集团、4个高中教育集团、1个特殊教育集团、1个职普融通教育集团。

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教学中心地位。抓好政策落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研究制定保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系列举措,确保中小学教师年度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度平均工资水平,低于部分作为政府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给教师。强化培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校长领导力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头雁计划”,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分层、分类、分科开展教师培训,引领教师队伍梯队发展。加强校本研修指导,做好全员培训和基于教师需求的个性化培训,发挥校本研修对教师持续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成立学科教研工作坊,建立教学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级梯队,实现不同层次教师的有效进阶,助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师交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推动教师交流常态化开展。完善校长交流制度,3年内共提拔交流校级干部216人。

完善德育体系,保障立德树人成效。每校一品牌,完善德育工作方案。加强德育品牌建设,注重内涵发展,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加强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德育品牌创建的课程化、专业化,“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吸纳家长、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实现“家校社”有机融合,助推德育品牌建设升级、提质。每月一主题,固化德育基本内容。以各类节日、纪念日为载体,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每月设立一个教育主题,开展德育(团队)主题教育月活动,常态化开展爱党爱国等相关主题教育。每生一社团,落实全员育人目标。落实教育部关于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广泛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的相关要求,引导中小学生全员参与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聚焦内涵建设,推动强校提质。一是加强文化引领。坚持“特色发展、精致管理、品质立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总目标,推动“五大文化”融入校园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全市校园文化达标创优工程。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投入1.25余亿元,实现全市中小学万兆到校、千兆到班。更新师生计算机5141台、班班通设备2369套,配备人工智能实验教室103间,实现数字智慧校园全覆盖。建立市、教育集团、校三级数字教研机制,推行“1+2+N”新模式,即市级层面每两个月1次数字教研、教育集团内每年2次大型数字教研、校内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引导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线下结对、网上帮扶”。三是完善育人体系。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指导学校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需求,进一步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通过完善管理育人体系等措施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

经验启示

坚持顶格推进,加强部门联动。平度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顶格推进,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形成合力,科学规划教育发展蓝图,不断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基础,实现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持续开展行风纪律集训和党建品牌选树工作,打造“一校一品”党建品牌,以党建赋能发展。

坚持全纳融合,共享优质均衡。做好适龄儿童入学工作,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强化集团办学,实施优质资源扩容行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系平度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