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强和斑鸠 又到毕业季 春风里的一些诗意 儿童诗四首 五月的风 家有“书香” 童年听书 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非常故事】

强和斑鸠

□ 侯铭

凤岭中学像一个鸟巢,四面种着高大的杨树、柳树,还有楝树、槭树,树下是灌木黄荆。通济河就在墙外,从凤凰岭潺湲而来,流向远方。

此地群山连绵,一峰高高翘起,北面群峰危耸如画屏,远看就像一只凤凰在展翅;也有人说,这里的山是凤凰所化,所以被称为凤凰岭。中学就在山麓,凤凰只是传说,这里的鸟儿多是斑鸠。

强是这所学校的老教师了,大学毕业后从另一个乡镇调到此校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喜欢这里的学生,也喜欢这里的环境,更喜欢周边的精灵,尤其是斑鸠。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斑鸠翩跹的日子。河边的树丛是它们的家,一墙之隔的校园也有满满的树、满满的花,所以对斑鸠来说,这儿都是它们的家。由于家在另一座城市,强便住校。他一个人面对空空落落的校园,有时会感到一丝寂寞。偶尔,强徘徊在校园里看看天空,望望白云,还有那远处的青山,便感到一丝惬意。而几抹灰色的身影浮现在眼前更增加了他的好奇心,那是和他一样充满活力和梦想的精灵——斑鸠。

起初,他没有在意;渐渐地,寒来暑往,他故意撒些麦子、饼屑等食物喂养斑鸠,不经意间也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喜欢写诗的强来说,丰富了他诗词创作的题材。于是,他感慨于生活所见写下作品:“明暗清溪绕北畴,绿黄烟树泛东丘。村墟喜鹊知人意,小径花姑乐凤眸。风来远,叶飘柔。两三点影是斑鸠。响铃一阵惊人目,谁把书声撒晚秋。”就这样,强的生活也多了些情趣。

时光飞逝,小强也变成了老强,凤岭中学由瓦房改造成楼房,杨树、槐树等树种被砍了一部分,又移栽了一部分新品种的花木,但学校依然葱葱郁郁,像个花园,斑鸠也一代又一代地更迭,一如既往地飞来飞去。但新的校舍、新的学习生活却经常被斑鸠打扰。因为外面的啼叫和飞影吸引了上课时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不自觉地转头向外边看,从而影响了学习。况且,课间师生走在树下偶尔感觉有湿湿的东西掉在脖子上。于是,新来的校长决定赶走斑鸠,还学校一个“清净”的环境。就这样,学校安排体育组教师拿着竿子、准备石子,见到斑鸠就吆喝,见到斑鸠就驱赶。可不承想,斑鸠把这里当成了它们的家,无论人们怎么赶,它们依然飞走后再飞回来,从这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底下。一段时间后,学校无计可施了。有人建议让强试试,因为他是“老人”,从事后勤工作很长时间了,而且对斑鸠有一定的认识。

对驱赶斑鸠,强也很无奈,感觉像是让他在亲情与法律之间进行抉择。他感到有些困难。

晚春的周末,校园里静悄悄的,强在校园的花坛边徘徊,百合花盛开着。突然,他听到叽叽喳喳的叫声,转头望去,两只斑鸠从树干到树枝不停地跳上跳下,表现得非常焦躁。此时,他也听到花丛中有一阵扑棱声,定睛一看,是一只小斑鸠在地上奋力地挣扎着。原来,一个蓝色的细丝网把小斑鸠的腿缠住了,它飞不起来了。于是,强走过去抓住小斑鸠,轻轻地把它腿上的绳子理了理,只见绳子深深地勒进了它的肉里,大腿处的绒毛已掉了许多,小腿处还泛着血印子。小斑鸠在强的手里挣扎着,声音嘶哑,可知处于此种境况已好久了。强用手抚摸了一下它的小脑袋,安抚了一下它的情绪,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小刀把绳子割断。还好,小斑鸠受伤不太严重。强把它放在手中,小家伙一扑棱飞了出去,落在灌木丛中。两只老斑鸠从树上飞了下来,它们彼此鸣叫着,一会儿便都飞走了。

时间在流逝,校园生活在继续,强的工作是“驱鸟总指挥”。说来奇怪,自从强接受此项任务后,鸟飞来,一驱赶便飞走,不再来;再飞来的日子便是周末。

秋末的一个日子,风凛冽地刮着,落叶纷纷,仿佛要把整座楼刮倒似的。

强在楼下疏通管道,除了风声、读书声,就是鸟声。不知怎么回事,今天的鸟来得非常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闹得个别课堂进行不下去了。强急忙停下手中的活儿去驱赶。可今日不像往日,无论强如何驱赶,鸟儿就是不离开。强有些急了,驱赶吧,他有一颗爱鸟之心;不驱赶吧,影响孩子们上课。于是,强伸出手、叫喊着去驱赶。但鸟儿非但不走,反而一起向他旁边扑来。教师们推开窗户,烦躁地催促强尽快驱赶。

强没办法,快速跑过去,打算用脚踹树,以驱赶它们。就在他迈开腿飞奔的时候,突然“轰”的一声,楼顶的太阳能光伏板被风刮得掉落下来,正好砸在他刚才站立的地方。

(作者单位: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渴口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