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青州市:在行走中打开不一样的“思政课” 创新举措“多点开花” 优质发展“硕果盈枝” 威海市环翠区举行“教联体”建设推进会 郓城县:精耕细作 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 图片新闻 滨州市滨城区:科学教育示范校遴选激发创新活力 平度市:让乡村 “苔花” 绽放“牡丹光彩”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郓城县:精耕细作 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

□ 管庆鑫

“大家来看一看咯……”近日,郓城县黄河大集上传来阵阵清脆的吆喝声。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师生带着学校科技大棚里种出的蔬菜、水果,来到集市上售卖。

色彩鲜艳、形态饱满的番茄、茄子、红叶甜菜等,吸引了市民驻足挑选。“这些蔬菜都是运用无土栽培、智能灌溉、光照调控等技术种植出来的,不仅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而且绿色环保、口感鲜美。”学生热情地向市民介绍科技种植的原理和优势。

“我校利用空余场地开辟了700多平方米的‘科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这里,学生可亲身体验温室育种、植物嫁接等有趣的实验活动,体会劳动的乐趣和科技的魅力。”东城初级中学校长李占村介绍。

这只是郓城县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郓城县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示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

目前,郓城县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80余处,“红领巾劳动基地”“微农场”“班级责任田”等种植(养殖)基地100余处。“东城初级中学《基于‘三色三域’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入选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郓城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聚介绍。

郓城县各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地域特色有效融合,打造出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侯咽集镇黄岗小学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和田园资源设计开发并优化了包括田园数学、田园诗语、田园科学、田园种植等十几门课程在内的田园课程体系;利民小学构建了涵盖“美好生活”“快乐劳作”“公益体验”三大模块的“梦芽”劳动教育课程;黄河滩区的李集镇刘集小学借助当地传统的柳编工艺,组织学生搜集柳条、秸秆编织玩具、动物和中国结,形成了手工编织特色课程。

此外,各中小学还将校园劳动与家庭劳动相结合,多次举办家庭劳动技能大赛,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分层次开展整理个人物品、打扫个人房间卫生、烹饪简单菜肴、洗刷碗筷等活动。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客观记录每名学生的家务完成情况,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养成日常劳动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的本质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郓城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涛说,“下一步,我县将持续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构建课程体系丰富、教育资源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劳动育人模式,充分挖掘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