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让乡村 “苔花” 绽放“牡丹光彩”
初夏时节,走进平度市新河镇灰埠小学,红瓦白墙的教学楼在绿树掩映下格外亮眼;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学生奔跑嬉戏,笑声此起彼伏;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窗台上摆放着学生精心呵护的绿植,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很难想象,这样一所“小而美”“小而特”的乡村学校,曾经也深陷设施陈旧、资源匮乏的困境。而它的蜕变,正是平度市全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缩影。
硬件设施的改善,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石。平度市深知这一点,近10年共投入 30 多亿元实施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从老旧的校舍到崭新的教学楼,从简陋的食堂到干净卫生的标准化厨房,从坑洼不平的操场到设施齐全的运动场,每处变化都凝聚着对乡村学生的关爱。投入 300 万元扶持新河镇、明村镇两个省级 “强镇筑基” 试点镇,着力补齐 14 所中小学教学、生活和安全等方面的短板。如今的乡村学校不再是教育发展的“洼地”,而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正如灰埠小学校长付学敏所说:“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学生生活得更加舒适、学习得更有动力、精神上更加富足。”
当硬件设施焕然一新后,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 “活” 起来?平度市走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作为青岛地区率先实现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的区域,该市已组建31个教育集团,惠及学生10余万名。在这一模式下,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共建,不仅送教师、送课程上门,而且打破了城乡教育的壁垒。集团内乡村成员校的一名教师感慨道:“教育集团的成立为我们乡村学校带来了太多好处,能让孩子们享受与城里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 集团化办学让乡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优质教育的温度。
集团化办学让资源流动起来,而管理模式的创新则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动能。平度市积极开展 “一长多校” 管理模式和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创新实践工作。在做好布局调整“减法”的同时,不断做好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服务水平提升的“加法”。目前,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达10所。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教育管理的束缚,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乡村学校的发展更具活力与潜力。
硬件与管理齐头并进,软实力的提升同样不容忽视。在持续提升硬件实力的基础上,平度市将目光聚焦内涵式发展。建立教研员帮包制,发挥市级教研的靶向引领作用,开展“订单式”精准培训;350 名学科名师扎根乡村薄弱学校,培育近500名农村种子教师投身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建设。同时,不断优化乡村干部教师配备,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这些举措为乡村教育发展筑牢了人才根基。
教育振兴,德育先行。当硬件、管理、师资都得到提升后,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平度市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 “三全机制”,找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 “六个途径”,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学校。明村小学构筑“梓园” 课程场所,让学生从课堂上走进充满“泥土味”的大自然;麻兰小学全面推进信用校园建设工作,将“君子”特色教育融入诚信校园建设,倾心打造“1237”诚信体系。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构建起全环境育人体系,为乡村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平度市,乡村教育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从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到集团化办学的资源共享;从管理模式的创新突破,到软实力的稳步提升;从特色德育的深入开展,到乡村教育振兴的“全面开花”,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
“未来,我市将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五大攻坚任务,聚力抓实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校园安全,让更多乡村‘苔花’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出如牡丹般绚丽的光彩。”平度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姜云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