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济南:多维驱动打造市域职业教育新标杆 潍坊:创建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 山东职业学院:产教同行推进“职教出海”行稳致远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三链融合”育数字英才 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奏响服务区域发展的“金木强音”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共赢发展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职教高地】

济南:多维驱动打造市域职业教育新标杆

□ 陈侠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浪潮中,济南以系统性统筹市域职业教育资源为突破口,构建“环境好、基础牢、融合深、支撑强”的现代职教体系,通过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技术攻关、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发力,成为全国职业教育赋能产业转型的标杆城市。

在产业升级的当下,济南职业教育正经历一场刀刃向内的变革。济南信息工程学校的教师曾面临艰难抉择——是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还是走出舒适区、重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必须紧扣产业发展脉搏!”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志国的话掷地有声,拉开了济南职教改革的序幕。

这场改革浪潮席卷泉城。济南市投入1.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制造、文物修复等优势专业发展。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智能制造打造十大专业群,5年新增15个紧缺专业;济南职业学院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裁撤滞后专业;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则在数字经济方面发力,开设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全市279个专业点如雨后春笋,全面覆盖四大主导产业。

政府牵头组建16个产教融合共同体、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汇聚154家“政校行企研”单位,校企共建20余个特色专业,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浩盛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订单项目,毕业后直接被合作企业录用,印证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的育人成效。

近三年,济南累计投入职业教育财政经费118.07亿元,建成66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2604个实训基地,其中2个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年均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2.1万人,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70%的一线员工来自职业院校。2024年,全市职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82%,学生与企业满意率近100%。

在瑞诺动力车间,济南职业学院教师刘欢带领团队攻克13项技术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0万元;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芦金凤团队深度参与西客站片区基坑支护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全程护航,彰显了职教教师“既拿教鞭又握扳手”的双重价值。

走进济南润华皇冠假日酒店后厨,济南旅游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栾芯娜正在制作惠灵顿牛排。她说:“企业师傅手把手教我创新菜品,让我体会到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学生每周三天在企业实训、两天在校学习的模式,正是济南“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的缩影。

济南实施职业教师“头雁工程”,培育32位齐鲁名校长名师、1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型”教师达3147名。政府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培训资金,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依托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实训基地等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项目30余个,破解关键技术难题28项,成为产业升级的“智囊团”。

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深度布局,济南让职教人才精准滴灌产业一线。近三年,全市职业院校为浪潮集团、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定制培养技能人才,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生产性合作项目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在深化本土实践的同时,济南职业教育正以专业化反哺出海企业转型升级。市属高职院校与美国、德国、芬兰等国高校合作举办7个中外合作项目,揭牌成立4所“班·墨学院”,推动“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人才培养。济南职业学院牵头建设的海外产教融合项目,将智能制造经验输送到世界各地,为本地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提供技术人才储备。“职业教育要成为济南产业转型的引擎,努力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生态。”济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纮表示。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