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绘里的课程思政”在乡村“带泥生长”
近日,潍坊学院美术学院“七色花”大学生志愿服务队18名志愿者走进昌乐县朱刘西村,开展“哪吒聚力兴朱刘,七色花开促振兴”主题墙绘活动。这场实践是美术与乡村建设的激情碰撞,让“墙绘里的课程思政”在乡村“带泥生长”。
初入昌乐县朱刘西村,大风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斑驳的土墙、冷清的街道尽显村庄的空心化。这是潍坊学院美术学院“七色花”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学生对朱刘西村的初印象。
面对这样的场景,学生发出“真能用几支画笔改变这里吗”的疑问。这不仅是对美育作用的疑惑,而且是对实践育人效果的思考。指导教师以墙角的野花为喻,告诉学生“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开花”,鼓励大家用行动去开启美术与乡村的对话。
为了让墙绘真正“沾泥土、带露珠”,“七色花”团队多次前往村庄调研。村民王大爷希望墙绘能给放假回来的娃娃们一些看点;李大婶直言,学生最初以“哪吒”为灵感的国潮设计离庄稼人太远。听到这些真实的声音,团队成员意识到,艺术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扎根乡村生活。于是,师生们连夜修改方案,将哪吒与村里的“重阳饺子节”“朱刘大集”等民俗活动相结合,用质朴的笔触讲述属于村民自己的故事。当村支书看着新设计图,笑称“哪吒成了咱村的娃儿”时,艺术与乡村文化实现初步融合,课程思政向贴近生活迈出重要一步。
在寒冷的清晨,3个共300余平方米的墙面成为学生的实践课堂。站在6米高的脚手架上,构图失衡、线条歪斜等问题不断出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大家并没有退缩,指导教师爬上脚手架,与学生一起用“镜像法”勾画轮廓。村民端来的热姜汤化作了笔尖的温度,温暖着每个人。
次日,烈日当空,大家依然坚持作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2级(1)班学生褚文倩握着画笔说:“画不完,村子就少一分色彩。”村里儿童也自发帮忙调颜料。在绘制东墙顶部的斗篷造型时,师生默契配合,仰头作画,让整面墙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了生命。
“这不仅是一次绘画实践,而且是一次劳动教育的生动课堂。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意志,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带队教师感慨道。
墙绘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学生与村民共同创作的美好画卷。7岁的妞妞踩着板凳给花瓣涂色,80岁的孙爷爷握着孙子的手画下第一笔,讲述着祖辈传下来的哪吒故事。当村民犹豫时,指导教师在墙角画下小红花,鼓励大家“心到笔就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了沾着烟火气的画作才有灵魂。这正是德育与美育融合的深刻体现。
48 小时的奋战,让朱刘西村焕然一新。灰白的墙面变身七彩画卷,作画的视频在网络上的点击量破 2 万,周末游客量激增 40%。卖糖葫芦的老汉收入大幅增长,逢人便夸:“这群娃娃画的不是墙,是咱村的聚宝盆!”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成立了卫生志愿队,在墙角种上了波斯菊,村庄的精气神儿被点燃。
这场实践让课程思政沾上了“泥土味”。痴迷抽象艺术的环境设计专业2023级(2)班学生张玥说:“当大娘摸着画感慨时,我明白了,它不该只是画廊里的摆设,而应是老百姓心里的光。”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墙体构图的实战技能,而且悟出了“艺术要扎根生活”的真谛。通过挖掘哪吒的传说与民俗活动,他们发现:传统文化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
如今,潍坊学院美术学院与朱刘西村已达成长期合作意向。暑期计划开设“美育课堂”,学生教留守儿童绘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开发文创产品,助力村民增收,将艺术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力量。一名学生感慨道:“从前,我觉得‘乡村振兴’是一句口号;现在才知道,我们握着的画笔就是接力棒。”
墙绘也许会斑驳,但那些滚烫的瞬间永远鲜活:团队指导教师与学生并肩创作时飞扬的粉尘;夜宿村部时分享的烤地瓜;验收当天,村支书紧紧握住指导教师满是颜料的手说的“你们是自家人”……当学生看见教师蹲在地上调色、站在脚手架顶端勾线、接过村民的姜汤一饮而尽时,“责任”“担当”这些词语便有了具体的模样。
20年绘就1万余平方米,在潍坊各地,在临沂,在威海……潍坊学院美术学院始终奔走在“墙绘里的课程思政”实践之路上,用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让课程思政在乡村“带泥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