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跨越山河育名师 数智赋能促蝶变 图片新闻 李明到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调研 2025年山东省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 集中展示活动在济南举办 我省圆满完成2025年义务教育 质量监测现场测试工作 山东省2025年学前教育宣传月 集中宣讲活动在枣庄开展 标题新闻 廉洁润心 清风育人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跨越山河育名师 数智赋能促蝶变

——“济临”协作打造教师成长新范式

□ 通讯员 陈侠

【总编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228月,18位济南骨干教师跨越山河,在临夏开启“组团式”帮扶征程,以教育数字化为引擎,推动当地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式发展。三年来,两地通过“双线四同”机制打破教研壁垒,让云端教研成为常态;依托“1263”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理念到实践全面赋能;推动校园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以智慧教育平台重构教育生态。这场跨越三千里的教育协作,正以教师专业成长撬动区域教育振兴,为东西部协同发展书写亮丽篇章。

520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中学计算机教室内,来自济南的省级骨干教师李玉兰轻点教学互动触控屏,学情分析曲线与备课资源同步跃现。“以前翻山找资料,现在云端一键调用。”她向青年教师展示了济南援建的数字化资源: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数据,百万题库精准匹配教学目标,触控屏更让抽象知识动态可视。窗外,黄河奔流;窗内,教师指尖轻划间,东西协作的数智教育新生态已悄然成型。

近三年间,济南市与临夏州以教育数字化为引擎,通过机制创新、能力提升和生态重塑三大路径,实现帮扶质变,培养出一支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让教师队伍建设的“希望种子”在临夏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机制创新,构建“双线四同”教师成长生态圈

“教研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关乎教师个人发展,更是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022年,初到临夏州永靖中学挂职的济南校长郭福祥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数字化工具使用率不足30%

为打破这一僵局,郭福祥带领济南援甘团队将“教研共生”作为突破口,创新建立“双线四同”协同机制——通过线上与线下融合,实现两地教师“同备课、同听课、同评课、同研讨”。三年来,常态化开展的教研活动、免费的数字化课例资源库,既将济南教育的先进理念与临夏的教育实践紧密相连,也让黄河两端的教育智慧在云端“相拥”。

2023年,东乡三中数学教师魁怀蓉在线上观摩了济南三中教师法文俊讲授的《幂函数》示范课,被课堂上“几何画板”和“GeoGebra”的动态演示深深震撼。课后,她和同事们与援甘济南教师郭红星和张庆国结成“师徒”,每周拿出半天时间对下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专项教学研讨。

“济南的老师教会我如何使用软件动态解析函数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明显加深。”魁怀蓉将新技术融入课堂,逐步形成“数学建模+问题导向+技术赋能”的教学风格。2023年,她先后斩获临夏州微课大赛一等奖和全州高中优质课(数学组)第一名,逐渐成长为临夏州的学科带头人。

“单兵作战”到“云端共生”,“双线四同”机制不仅推动了个体成长,而且重塑着区域的教育生态。

“过去,这里的教师在备课时‘各自为战’;现在,我们定期组织教师与济南名师‘隔空碰撞’,也定期组织两地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跟岗教学与教研。”济南援甘干部、东乡三中校长盖新吉表示,通过打造“教研共同体”,东乡三中的教师三年内获省、州级教学奖项69人次,州级课题立项数量增长300%

“我们不仅仅要送技术,更要种下教研创新的基因。”正如郭福祥所言,“双线四同”机制如同一条数字纽带,让临夏的教师能在云端随时获取资源、与名师对话,让每节课都能跨越山河实现“双向赋能”,为临夏教育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能力提升,打造“1263”教师素养提升体系

“听完这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济南的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著,特别值得我们当地老师学习。”近日,积石中学数学教师摆杨虎现场聆听了济南中学两位教师的公开课,这两节课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名师带教、跟岗学习,是济南援甘团队为破解当地教师发展难题而推行的举措。同时,济南援甘团队有针对性地探索出1263”教师素养提升体系,即“1个核心”:以教研能力提升为总抓手;“2地协作”:济南与临夏双向联动,资源互通;“6维支撑”:校长引领方向、名师带教成长、团队帮扶实践、跟岗学习经验、云端研训课题、共享资源库;“3项变革”:课堂效率提升、赛培机制赋能、教研教学双轮驱动。

“导师为我解答教学困惑,与我共享教学资源,对我进行课题研究指导,令我终身受益。”作为第一批与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的当地教师之一,永靖中学数学教师冯荣霞常常在线参与济南教研。2023年,她在临夏州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探索这一模式,就是要让每位教师都找到成长的‘脚手架’,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济南援甘干部、临夏州教育局副局长郭建说。从“单兵作战”到“系统赋能”,“1263”模式让临夏教师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成长路径。三年来,教师逐渐从“观摩者”到“创新者”,教学竞赛获奖数量增长了35.7%,有546人次获得县级以上奖项;课题立项激增121%3项成果入选教育部精品课;培养骨干教师66名,其中有13名成为州学科带头人。临夏州课堂正进行着一场深度变革。

生态重塑,搭建可持续创新平台

在积石中学的心理辅导室内,教师金凤霞正通过“心海导航”心理平台查看学生的心理状态数据。三年前,这所学校还面临着数字资源匮乏、硬件设施落后的双重困境;如今,济南援建的智慧教育平台与本土教师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已形成良性循环,见证着济南与临夏教育帮扶的深刻转变。

2022年“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后,山东“智多分”智能阅卷系统与“心海导航”心理平台也跨越山海、落户临夏。在积石中学,这些数字工具每年服务师生逾2300人次。

“心海导航”心理平台的引入只是济南援甘团队发挥帮扶优势、推动当地办学条件改善的缩影。走在焕然一新的校园里,教育硬件的升级处处体现帮扶精度。专项资金改造的护眼灯教室和安装好的智能教学一体机,让传统课堂焕发生机;崭新的宿舍储物柜,标准化盥洗室以及在建、改扩建的食堂工程,改善了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由济南援建的现代化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关键的是,每个项目都配备“1+1”技术培训,以确保本地教师能独立运维管理。

“教学共研让资源流动,硬件升级使根基稳固。这才是真正的‘造血式’帮扶。”济南援甘干部董洪海指着正在调试系统的本地教师说。

在济南帮扶团队的努力下,传统与现代在临夏州的校园中实现了交融,晨光中的琅琅书声与电子阅览室的键盘轻响和谐共鸣。东乡三中生源从1600人激增至2637人,见证着临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帮扶不是代替成长,而是点燃创新的火种。”正如济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纮所言,从山东捐赠的第一台教学一体机,到临夏教师自主开发的心理课程;从东部输入的优质资源,到西部反哺的民族特色课例……这场跨越1500公里的教育协作,正以“数字资源”为纽带,构建起东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了济南教育与临夏教育的双向奔赴、协同发展。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