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教育变革
青州:打造山东“人工智能+教育”县域范式
【总编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新体系,省教育厅等10部门印发了《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我省各地市以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作出具体指引。近年来,青州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数据为基、平台为擎、场景为翼、生态为魂”为核心理念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实现了从基础设施筑基到人工智能全流程赋能的跨越,不仅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可复制的县域样本,而且为全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从“全国唯一的电化教育实验市”到“全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青州用一场跨越40年的教育数字化长征,破解了数字赋能县域教育发展的难题,蹚出了一条“筑基·提质·融合·跃升”的特色发展之路。
当前,青州市聚焦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三化”驱动,围绕“教学评管研”五维架构,助力高质量全链条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人工智能+教育”县域样本,深度契合《方案》提出的全生态构建、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的战略方向,成为省级政策落地县域的鲜活实践案例。
底座夯实:全域式筑牢“云—网—边—端”根基
教育数字化的根基,在于坚实的“数字底座”。青州市王坟镇侯王小学是一所不足200人的乡村学校。此前,学生完成书法作业后,全校唯一的书法教师于安永不仅要逐字圈点批注,而且要逐个纠正学生握笔姿势与运笔技巧。如今,在授课中,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他不仅能调取出书法大家的高清教学视频,用交互式白板拆解笔法细节,而且学生完成作品后,只需拍下图片上传,人工智能会自动评判字迹结构,给出个性化改进建议。
“以前,不少孩子连毛笔都握不稳;现在,已有3个孩子的作品获得市级奖励。”于安永笑着说,人工智能工具让山区的书法教育真正接上了“专业地气”。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改变,在于数字底座的升级。近年来,青州市投入1.2亿元打造了双万兆骨干网,建成了全省首个县域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了“千兆网络覆盖、触控终端普及、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
正是依托这个底座,2873台云办公终端得以覆盖城乡学校,2315间教室得以接入“复眼观校”系统,城乡网络带宽差距从10倍缩至无差别覆盖。在此基础上,青州市互联网学校构建起“5+N”课程矩阵,录制的1.68万节微课和210万件教学资源,通过“线上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辅导”闭环模式实现了优质课跨校共享。
师资赋能:全员式构建“AI+教师”成长生态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的核心执行者。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是让教师从“技术使用者”成长为“数字赋能者”的关键。南湖学校校长武晓燕的转型,正是青州市校长数字化领导力提升的生动注脚。
谈到初次面对人工智能,武晓燕坦言“像面对一本无字天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界面让她手足无措,数据分析的图表更令她眼花缭乱。但在青州市人工智能素养系统培训中,从AI工具基础操作到教学场景融合设计,她跟着导师一步步拆解实践,渐渐摸到了门道。如今的武晓燕已成了校园里的“AI应用达人”。在教师培训会上,她能熟练操作AI课件生成工具,演示如何将生成内容与校本课程融合。在她的带动下,教师的眼神也从最初的困惑逐渐转变为“跃跃欲试”。
据统计,通过“青椒—深蓝”素养工程,青州市累计培训教师3000人次,山区骨干教师500名。其中,60%的学科教师通过专项培训掌握了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法,25%的教师能熟练运用生成式AI工具辅助教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数字素养稳步提高。
教学跃升:全流程式深化智慧教学应用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评价,是《方案》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的重要一环。如今,从教学设计到学习评价,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青州课堂变革的“催化剂”。对这一点,海岱学校化学教师巩升军深有体会。
巩升军说:“原来,我做一次高锰酸钾制氧实验得提前3天准备器材,还怕学生操作不当被炸伤;现在,有了虚拟实验终端,省心多了!”其实不只是省心,虚拟实验终端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试错”的机会。比如,如果学生在试管口忘记塞棉花导致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终端不仅立即弹出错误提示,而且还会生成3D动画来解析原理。受益于这个终端,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学校也获评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
人工智能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赋能,在山区学校体现得更加明显。过去,山区学校曾面临实验开出率不足60%的困境;如今,110个云端虚拟实验室的建成,不仅让实验开出率达100%,而且支撑完成了“高危实验”1.2万次。
除此之外,在教学层面上,“循证课堂”依托18维度数据生成1020份分析报告,让教师更加精准地掌握了学生学情,教学设计效率提升40%;“智能课堂”通过智能笔实现纸笔书写与云端同步,课堂达标率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青州市实现了从“分数评价”到“素养评价”的转型,让教育评价更立体、更精准。
治理革新:全方位式优化服务升级路径
在青州市教育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紧盯眼前的大屏幕。屏幕上,全市中小学的课堂与课间场景正实时流转。这个被称为“教育大脑”的地方是青州教育治理的“智慧中枢”。在这里,通过数据融合与智能应用,教育服务更高效、治理更到位。
“以前,单靠人工巡查,我们很难及时掌握所有学校的课间落实情况。”青州市教体局基教科科长张立花指着系统后台数据说,“现在,AI 每天能自动识别学校是否挤占学生课间,我们真正做到了将课间还给学生。”
不仅能查看课间情况,在“教育大脑”的加持下,全市的教育治理能力实现了整体跃升。在决策层面,“教育数字地图”集成了学位预测、设备运维等12项AI模型,将义务教育招生审核时间从3天压缩至4小时,办公效率提升160%,实现了“一网通办”,彻底告别了家长“多头跑、重复跑”的困扰。在校园治理层面,“AI双线视导”机制年均发现并解决问题570件,学校覆盖率达100%;智慧校园平台累计处理公文4500次、发布通知800万条,行政成本降低40%;“家校共育云平台”开设家长课堂200期,推送资源3万条,家长满意率达98%。
从基础设施到生态重构,从技术应用到理念革新,青州以“全光网络覆盖、触控终端普及、优质资源共享”的县域实践,书写了县域教育数字化的新篇章。这座古城的教育探索为新时代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基层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