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AI领航,开启暑假学习“新世界” “行走”的思政课既 “走新”又“走心” 图片新闻 让防溺水之声响彻夏日 “三级联动”破解随班就读融合难题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牵头成立国际校企合作联盟获批复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CEP项目印度尼西亚学子满载归航 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小学  推出“暑假生活指南” 郓城县武安镇冯庄小学  武术与课间操奇妙“邂逅” 鄄城县左营镇付庄完小  用趣味课堂织密学生交通“安全网”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关小学

“三级联动”破解随班就读融合难题

□ 王振锋 李国臻 赵树建

作为山东省首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示范校,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关小学多年来积极探索实践,以“2+X”(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育人机制为核心,构建“三级联动”模式,成功破解随班就读融合度不高的难题,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聚焦课堂,提升融合质量

课堂是融合教育的关键阵地。该校创新推行“骨干引领、分层推进”的课题研究模式,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挑选经验丰富的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建核心团队,深入探索分层教学、差异化辅导以及情感融入等教学策略,引领开展随班就读学生教学实践研究。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针对理解困难的学生,骨干教师开发了“生活化数学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巧妙融入购物、分物等日常场景,让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核心团队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其他教师积极跟进,共同研讨并完善方案,随后在随班就读班级全面推广。这一模式改变了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使优秀教学策略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发挥作用。学生小明有轻度智力障碍,不愿意学习数学。鉴于此,骨干教师运用“生活化数学教学法”,让小明逐渐掌握了基础运算。后来,小明在班级“生活数学小能手”活动中荣获鼓励奖,学习信心倍增。

汇聚合力,构建支持网络

融合教育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校以“2+X”构建三级协同育人体系,“2”指学校和家庭双核驱动,“X”指广泛联合政府、街道社区、残联、妇联、爱心企业、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形成“校家融合、校家社融合、康教融合”的三级育人体系。其中,参照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成立的随班就读“教联体”,是推动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联体”整合多方资源,联合市文化馆开设艺术体验课,利用校内阳光农场和爱心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请医生定期入校为学生进行康复评估指导,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并引入志愿者提供个性化课后陪伴,搭建起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孤独症儿童小杰曾面临严重的社交沟通障碍,鉴于此,“教联体”迅速组建跨专业团队,学校调整课堂环境和教学流程,医院提供专业评估和家庭康复指导,企业捐赠情绪认知训练设备,心理辅导站定期介入,家长积极配合。在各方协同努力下,小杰的课堂参与率明显提高,刻板行为减少,还能在教师引导下与同学玩简单互动游戏,实现了从自我封闭到主动交流的转变。这种康教融合的模式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县域协同,扩大受益范围

为解决校际资源不均衡问题,让县域内所有随班就读学生都受益,学校牵头成立了安丘市随班就读县域教研联盟。

联盟整合县域内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实现师资力量、教材教具、成功课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模板等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循环利用。同时,定期组织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建设县域特教资源库。

在教研方面,围绕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资源教室高效运作等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教研,探索适合县域实际、可推广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此外,联盟致力于推动成员学校资源教室的规范化建设和使用效能评估,确保学生无论在县域哪所学校就读都能享受到标准化、专业化的学习与康复环境。

成效凸显,展现教育力量

实践证明,“2+X”三级联动模式成效显著。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得更加密切,家长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学校活动,家校合作得更加紧密。社会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偏见逐渐消除,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教联体激发了社会公益热情,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关爱特殊儿童的行列,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2+X”三级联动模式为随班就读儿童打开了融入普通教育的大门,学生自身的变化最为显著。随班就读学生从学习困难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学业成绩稳步提高;社交能力大幅提升,从课堂上的沉默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从社交“边缘人”成为班级的重要一员;心态更加阳光自信,逐渐走向独立,开始尝试为社会贡献力量。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