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济南大学科研团队两年攻坚“铸晶记” 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第三届内地与港澳高校  国球文化青年营在青岛开营 青岛科技大学与云南共建  天然橡胶产业技术研究院 烟台大学创设实验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齐鲁学人】

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 记中国海洋大学二○二五年志愿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李亦非

□ 通讯员 金松

黄河水流到这里,宛如一条巨大的翡翠绸带,在群山中奔流不息。碧绿的水面与周围层峦叠嶂的七彩丹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水电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画卷上,演绎着现代科技与壮丽自然的交响曲……

藏族大姨做的牛肉面,肉片厚实,香气浓郁;回族大叔分享的馕饼,口感酥脆,麦香四溢……

这一切都让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渔业发展专业2022 级硕士研究生李亦非回味不已。两年前,一次赴青海省李家峡水电站的实践任务,让他深深依恋那方热土和那里纯朴善良的人们。今年年初,李亦非选择报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的选调生。近日,他收拾行囊,告别母校的师友和临沂的亲朋,从黄海之滨奔赴天山脚下,开启新征程。

“科研的价值不在论文的厚度”

2023 年暑假前夕,导师宋协法教授安排李亦非等学生去青海李家峡水电站,执行鱼类增殖站建设任务。初来乍到,高原反应首先给李亦非来了一个“下马威”。最初几天,他头痛欲裂,夜晚辗转难眠。更糟糕的是,施工中的问题接二连三出现——图纸临时调整、关键设备运输延误……因施工不顺利而产生的挫败感,让李亦非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

一天,李亦非正在宿舍里翻看设备资料,忘记了吃午饭。忽然,一股浓郁诱人的肉汤香味飘进了他的鼻腔。他抬头一看,原来是在工地上帮厨的藏族大姨给他送来了牛肉面。“娃,快趁热吃!”大姨挨着李亦非坐下,笑着说,“你们这些有大学问的娃娃,大老远跑来帮咱黄河里的鱼儿安家,这是行善哩!这高原看着厉害,其实你硬,它就软!咱们这儿有一句老话:‘困难像这山里的云,看着吓人,风一吹就散。’”

听着大姨质朴却又蕴含哲理的话,尤其是那句“困难像这山里的云,风一吹就散”,李亦非感到无比振奋,连日来的沮丧和迷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增殖站建设工地上,虽然因为语言上有障碍,交流起来有些困难,但大家脸上洋溢的善意和笑容却是共通的:回族大叔会热情地招呼李亦非品尝馕饼,藏族司机总在李亦非搬运重物时默默地搭把手,汉族老师傅则不厌其烦地讲解施工细节……这份跨越民族的纯朴友善,让李亦非深刻体会到西部大地独特而深厚的美好,成为支撑他和队友们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

为攻克高寒水域鱼苗成活的难题,李亦非和老师、同学连续3个月监测水温变化,创新设计出仿自然流速的黄河裸裂尻循环水苗种培育系统。完成任务的那一刻,李亦非豁然开朗:科研的价值,不在于论文的厚度,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服务国家和回馈社会。

“让知识的种子在西部生根发芽”

从李家峡水电站归来后,李亦非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西部”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远方,更是一种使命的感召、一种价值的重塑。李家峡之行如同在李亦非的心湖中投下一粒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它不仅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西部的印象,而且让我重新定义了‘价值’和‘舞台’。”李亦非说,“宋老师那句 ‘真正的渔业人,要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海上,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时在我的耳畔回响。这不仅是他对学生在专业精神上的最高要求,而且是他对学生胸怀家国、成才报国的殷切期望。”

今年年初,经过深思熟虑,李亦非决定报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的选调生。“这意味着我要主动迎接未知的挑战,我要从此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内陆腹地。”

对李亦非去新疆就业的选择,父母非常支持。李亦非说,自己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子,但自小到大,每逢面临择校、选专业等关键时刻,父母总能尊重他的选择。这更让他底气十足,能够放手一搏。

李亦非不再单纯追求安稳、安逸,而是渴望将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挥洒在边疆渔业发展、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他说:“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职业选择,更是一名年轻渔业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知识的种子在西部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用知识与热忱唤醒沉睡的蓝色生机”

2022 年夏,李亦非从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投考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师从宋协法教授,从事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研究。长年跟着宋协法做研究,李亦非对宋教授的一句话印象深刻——“老窝在实验室这方寸之地,光盯着烧杯试管能看出什么真章?学问的根,扎在外面呢!”

宋协法经常带着学生往外跑,要求他们去养殖场,看看人家怎么喂料,怎么调水;去渔港码头,听听“船老大”抱怨收成不好是因为什么;带着学生一头扎进像青海李家峡那样条件艰苦但急需技术支撑的项目现场。他经常告诫学生:“你们得把脚踩进池塘里,把手伸进水里,去摸、去看、去闻。只有自己沾上一身土腥味,才能闻出问题的味儿在哪儿,才知道咱们这劲儿该往哪里使。”

“李老师的话,像在我心里点了一盏灯,让我看清了方向——学问的价值在于‘用’。真正的价值不在书本印得多厚,论文发了多少,而在于能不能弯下腰,在散发着泥土和水汽的塘边地头,为养鱼人、为咱们的渔业,实实在在地解决一点儿问题,出上一份力。”李亦非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毕业前夕,宋协法应邀为李亦非题写了毕业赠言——“渔业人的实验室,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李亦非如获至宝,把赠言小心翼翼地收进行囊。他说:“这既是老师的殷殷期望,也是老师对我选择去西部就业的褒奖。”

李亦非在学校的实验室里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