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赛何以成就一个品牌——第十三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纪实
【总编说】 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历经十三载沉淀,已从一项赛事成长为引领师范教育与人才供需的响亮品牌。它不仅是师范生锤炼教学技能的实战舞台,更搭建了高校育人与中小学选才精准对接的桥梁,为全省教师队伍输送了大批优秀新生力量。更重要的是,大赛持续发挥“风向标”作用,引领高校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导向,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方舞台,正汇聚青春力量,书写着齐鲁大地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答卷。
“当同学们都跑进园子里捉蚂蚁的时候,主人公是怎么说的,这就是语言描写,你们领会到了吗?”这是第十三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师范生大赛”)省级决赛现场的一幕。
7月16日,本届师范生大赛决赛在齐鲁师范学院拉开帷幕。大赛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语文、数学、英语等28个学科,设置钢笔字考察、随机题目模拟上课、答辩三大环节。在4天的时间里,来自全省62所高校的1027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全面展现山东师范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
自2013年至今,大赛已成功举办13届,参赛高校由21所升至62所,学科组由9个扩至28个。本届师范生大赛,参赛学生达到 5.8 万人,大赛已然成为全省师范教育领域的品牌赛事,书写着山东师范教育的未来答卷,为齐鲁大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师者动能”。
一个舞台,“准教师”从这里走出
“今年的比赛有点儿难,我抽到的是一篇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这个题我以前看过,但没系统练过,所以上台后有点紧张。”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泽璐告诉记者。
“有难度”是今年不少学生走出赛场的第一反应。之所以会觉得“难”,是因为今年的赛制有所调整,打破了过去“固定题目模拟上课”的规则,只设置“随机题目模拟上课+答辩”,而且不再开设题库,更加检验师范生真实的讲课水平和综合素质。
“我抽到的是一个单元活动的题,像这种题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简单一提,但是它出现在比赛中,所以要想答好并不容易,这恰恰提醒我们要注重教材中的每一部分,把控好每一个细节。”聊城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于兴涛说。
潍坊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辅导教师邹玲认为,大赛对于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靠背诵课件取得好成绩并不现实,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更要吃透所有教材,“我们今年主要通过划分题目类型来练习,通过掌握一种类型,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赛制的调整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双新’教学的需求。”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二级调研员任永红表示,“一项比赛之所以能够跨越13年之久,并且保持活力,除了公平公正,关键在于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基础教育对于师范生培养的需求。”
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师范生大赛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锻炼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快速实现从‘师范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我之前不敢想象能在讲台上讲10分钟。但现在通过大赛的历练,我懂得如何设计课程内容,也有了上台的底气。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语文的领悟也更深刻了,自己必须深入课文中,才能教好学生。”张泽璐说。
一座桥梁,联通师范生人才供需适配
本届师范生大赛省级决赛期间,同步举办了供需见面会与同期交流会。与以往一样,大赛获奖选手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16地市教育局将“招聘会”搬到现场,针对大赛获奖选手推出一系列引才政策。
“来之能用”,这是很多中小学校对师范生大赛获奖选手的评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通过一场比赛,会聚一批人才,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这是师范生大赛成为品牌赛事的最大底气。
“作为大赛的受益者、大赛发展的见证者,能在本届大赛中担任评委,我感到十分荣幸。”本届大赛评委之一、来自商河县春晖实验学校的教师刘伟便是其中最真实的写照。
2014年,刘伟以大三学生的身份参加了第二届师范生大赛,一举获得二等奖,并因此顺利走上教师岗位。经过10年的努力,他从班主任到年级主任,再到校长助理。而今以评委身份再回到这场大赛,刘伟感慨良多,他直言师范生大赛就是梦想开始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准备大赛的那段时间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面对激烈的竞争,我根据大赛的要求,一遍遍打磨课件、一遍遍说课,在这个过程中,课堂驾驭能力、现场表达能力获得很大提升,最终取得二等奖。通过这场比赛,我感觉自己挺适合当老师,就坚定了这份决心。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也不忘初心,在努力教学的同时,继续参加各种竞赛,通过竞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对于新教师的成长,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以赛促就,经过13年的发展,师范生大赛已成为全省教师招聘的一块金字招牌。师范生大赛如同一座桥梁,点燃就业引擎,联通起高校师范专业与中小学教师需求,让“高校育才”与“中小学选才”更精准对接。
一个风向标,赋能高校师范教育改革
一项创设13年之久的比赛,之所以成就一个品牌,除了公平公正的比赛底色、与时俱进的比赛设置、持久输出人才的比赛成果,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引领赋能高校师范教育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师范生大赛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从中小学人才需求出发,提升师范生的从教技能,让师范生培养院校的课堂教学更“接地气儿”,更契合中小学课堂的实际。对此,省教科院基教中心主任、教研员张伟忠感触颇深:“从大赛整体情况来看,选手一年比一年好,技能质量逐年提升。这说明高校更加重视,培养力度更大。师范生的培养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真正实现从‘育分’为主到‘育人’为主的转变。”
在大赛引领下,曲阜师范大学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完善的教学技能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等举措,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技能。今年,曲阜师范大学再次夺得团体金奖。
此外,本次师范生大赛还有一个创新之举,就是设置同期交流活动。赛后,辅导教师、学生与教研员们齐聚一堂,以“报告会+交流会”的形式,共同探讨师范生培养话题,引领全省教师教育改革潮流。如张伟忠认为,师范生教育最好做到“一专多能”,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通用的技能知识技能,比如现在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所以现在的师范生培养上,要求每名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常识等。还有历史教研员提到,师范生要有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还要掌握跨学科的内容,如历史中涉及经济、法律、医学等知识,一名好的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个多面手、复合型人才。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经过多年发展,师范生大赛正逐步成长为全省师范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为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创新开辟“新路径”,精准引领着高校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对接基础教育需求,助推全省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与质量全面提升。
“历经十三载创新发展,大赛已成为检验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师范院校协同育人、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成效,为全省教师队伍输送了大批优秀新生力量。”正如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志刚在本届大赛闭幕式上所总结的,师范生大赛的举办,正加速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引擎,为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比赛现场,参赛选手在志愿者监督下抽取比赛顺序
颁奖典礼后,参赛选手与辅导教师合影留念
供需见面会上,选手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