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解锁“以体育人”的融合密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体教融合工作记略 “这次,校名是我题的” 图片新闻 用“绣花功”护好“托班宝宝” 山东理工大学:“鲁约笃行”实践团助力非遗传承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在声色光影里谱写产教融合新华章 金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开展“美育浸润”暑期培训 临朐县第三实验小学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活动 国防教育铸就少年家国梦——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回民学校国防教育的探索实践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国防教育铸就少年家国梦——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回民学校国防教育的探索实践

□ 任天雨 刘洪兴 王磊 程露

晨曦中,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回民学校五年级学生杨丰展踮起脚,郑重地将一枚“未来迷彩梦”卡片贴在国防教育长廊里的心愿墙上。卡片上,他用坚定的笔迹写道:“我要造守护祖国的卫星!”这动人一幕,是该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学校以“红色基因筑基、多元实践赋能”为主线,助力全环境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积极开发各种资源,构建起课堂浸润、军事淬炼、双拥共建、红色寻根“四位一体”的国防教育生态,让家国情怀由课本符号化作少年笔尖的梦想、心中的星光。

文化育人:国防教育“活”起来

每周五下午的国防主题班会是全校学生的“精神加油站”,也是学校精心安排的“明星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精心筹备,设计了不同的课堂形式。低年级学生通过观看红色爱国影片,理解“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中年级学生开展“国防知识闯关赛”,用自带的小积木拼装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055型万吨驱逐舰;高年级学生则围绕主题“军事力量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展开辩论。在“假如我是戍边战士”情景课上,学生用课桌搭建“喀喇昆仑哨所”。五年级学生杨子轩在日记中写道:“英雄手中的钢枪比游戏里的装备更酷!”

学校还指导学生自编舞台剧《雷锋的挎包》《战狼》,教师领唱《强军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学校德育处组织下,学校举办了书画展览,学生纷纷拿起画笔,描绘“我心中的英雄”。在学校组织的征文竞赛中,学生书写一封给解放军叔叔的信;在演讲比赛中,主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最受学生喜爱。

如今,学校建成了国防教育长廊,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国防力量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从最初的大刀和长矛、“小米加步枪”到现在的东风导弹、高科技信息化作战体系,国防教育长廊里的每幅图片、每段文字都是一门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国防教育长廊使学生的课间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围绕自己喜欢的区域开展探究。最受欢迎的还是长廊尽头的心愿墙,心愿墙上贴满“未来迷彩梦”卡片。其中,四年级学生杨圣泽的留言“我要设计比‘星链’更好的中国卫星”获赞最多;六年级学生马凯威的留言“长大后,我想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士兵”最朴实而真切。

实践淬炼:国防教育润童心

每年9月的入学季,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入学军训活动。军训期间,学生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坚决服从军训教官的训练要求,站军姿、踢正步……每项军事训练都一丝不苟。

训练中,有的学生汗流满面却凭借着顽强意志坚持训练,累了不请假、不叫苦;有的学生动作错了,便坚持不懈,一遍又一遍练习,直到动作变得标准。一周下来,他们变黑了,变瘦了,但彼此间紧密团结、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对学生来讲,军事化的要求是严格的,训练是艰苦的。但是,在他们稚气的脸上写的却是坚韧和刚强,展示着新时代学生的风采。训练结束后,初二学生杨泽开表示:“以前,我总是羡慕解放军叔叔的军姿,现在才发现我也可以做到。敬礼!”

学校注重家校协同,让国防教育延伸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端午节开展的“粽情双拥”活动中,家长与师生共同制作“红军饭”:枸杞点缀南瓜汤比喻“雪山红星”,玉米面窝头钻孔当作“阵地碉堡”。在亲子协作环节,父亲教儿子打“消防救命结”,母女比赛叠“豆腐块”军被。国防教育走出校园,让红色基因通过家校共育的纽带代代相传。

红色寻根:国防教育薪火相传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阳信县河流镇张集村毛岸英同志旧居,只见泛黄的《阳信土改方案》手稿静卧在展柜里。讲解员指着炕桌上的煤油灯说:“毛岸英熬夜工作,还经常偷偷塞粮票给房东大娘。”学生在复刻的桦树皮上抄写毛岸英的话语:“我愿化作泥土,铺在通向太阳的路上。”

“当代活雷锋”杨广和展馆,100平方米空间里陈列着1.1万毫升献血证、30万元捐赠记录、修补了56次的旧皮鞋。很多学生伸出手触摸他修补过的旧出租车——这辆“雷锋车”曾免费接送5000余人。展馆内,锦旗如林,“全国学雷锋标兵”的证书辉映着学生那崇敬的目光。听了杨广和的事迹后,他们举拳齐呼:“争做‘新时代小雷锋’!”

“真正的国防教育,是让家国情怀从抽象符号变成孩子指尖的温度、眼中的星光。”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校将进一步创设条件,丰富国防教育形式,切实将爱党爱国爱军的红色种子根植在学生心田,培育更多、更好的新时代少年。”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