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让每次“碰撞”都成为照亮成长的光 济南市历城区:“全息评价”激活体育课堂新生态  生活美育课程校本化润泽学生心灵 图片新闻 教育戏剧:让农村寄宿学生开出“情感之花”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幼教园地】

淄博市张店区第一幼儿园

让每次“碰撞”都成为照亮成长的光

□ 张桂玲 田丛丛

当清晨的阳光洒满户外活动区时,中班的幼儿浩浩正用双手紧紧攥着一辆黄色玩具车,小脸涨得通红,而妮妮的眼眶里已经泛起泪花。原来,是他们之间因为争抢玩具而起了冲突。这时,班主任王彩云轻轻蹲下身子,用绘本里的故事引导两名幼儿分别说出内心的想法,同时在班级群里同步介绍了事件经过。

这是淄博市张店区第一幼儿园家园共育化解同伴冲突的日常一幕。作为省级示范园,该园坚持“生命至上”的办园理念,将“生命教育”大课程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抓住将幼儿同伴冲突转化为成长契机这个“小切口”,书写着生命教育的“大文章”。

当冲突“遇见”情景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幼儿心理适应问题是影响其生命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将心理健康纳入生命教育体系。”园长王晓介绍,目前,幼儿园已形成涵盖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心理健康、与人交往、社会适应五大主题的课程框架。同时,将传统五大领域解构重组为生命教育的13个核心主题:个体发展层包括自我保护、情绪调控、体能锻炼、生死认知;人际互动层包括沟通合作、尊重他人、关怀助人;社会适应层包括遵守规则、文明礼仪、品德启蒙、幼小衔接;自然共生层包括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等。

该体系纵向遵循“自我认知—关系拓展—社会适应—生态责任”的生命发展逻辑,构建了“四层十三项”课程内容体系。而对幼儿冲突转化契机的研究,正是深入人际互动层的重要探索。

“如果把冲突变成情景剧,会发生什么?”王彩云的这一灵感是在亲子阅读角的绘本里萌发的。2024年,幼儿园成立“情景剧工作坊”,正式开始了对家园共育化解冲突的探索。

据副园长臧晓蕾介绍,在近3年的实践中,由教师、家长、幼儿共同策划、编剧、主演的情景剧呈现多样化的状态。

浩浩和妈妈在演示手偶书的对话时学会了礼貌沟通。在拯救散落了一地零件的“霸道机器人”时,小班幼儿初步学会了合作。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剧情讨论过程中,中大班幼儿提升了社交技能。在社区表演过程中,一名3岁男孩温情呵护小演员的一幕感动了众人。这表明,园家社共育实现了“1+1+1>3”的教育效果。

“我曾经以为演过家家很幼稚,直到女儿用绘本台词表达情绪,才明白这是最真实的社交课。”多次参演情景剧的经历,让明明的妈妈对如何对待孩子之间的碰撞有了全新的认识。

3年来,20个原创剧本、30堂视频课以及在情景剧中学会“好好说话”的孩子,共同书写着成长的答卷。“当冲突成为剧本时,家长就从‘救火队员’变成了‘成长编剧’!”王晓开心地说。

同伴冲突化解即“成长课堂”

在室内区域活动时间,建构区传来了阳阳和乐乐的争执声。

阳阳攥紧积木、肩膀耸起的画面被教师曹冬雪看到了。她轻轻拽了拽身旁的阳阳家长王女士,两人蹲在软垫边缘静静等待。

“我想搭大桥的柱子。”阳阳说话的声音哽咽。乐乐松开积木,翻出三角形积木,问道:“用这个当桥洞好不好?”这一刻,教师和家长用镜头记录的不仅仅是和解瞬间,更是曹冬雪崇尚的“教育留白”——有时,退后10分钟比向前干预更有力量。

每周二下午的“家园协同调解站”是一本活教材。家长志愿者在阅读角学习辨认“红脸蛋=生气”“咬嘴唇=紧张”等微表情。当明明撕破同伴的画纸时,张爸爸尝试“共情式提问”:“你好像很着急,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明明低头捏衣角:“我想帮她画蝴蝶……”

在王晓看来,这把温柔钥匙不仅打开了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想法,而且让家长在实践中领悟了“共情式沟通”的密码,使家园协同走向有温度的互动。

“以往,看到孩子之间有了冲突,我总想冲过去干预;现在,我才懂得,有时候蹲下来观察是最好的介入。”晨晨的妈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从“哭闹求助”到“自主和解”

在建构区内,4岁的幼儿朵朵望着倒塌的“城堡”一边跺脚一边说:“我生气啦!”在老师的示意下,她张开手,左手摸肚子,右手拍肩膀,像为情绪盖上“被子”。

糖糖的改变藏在娃娃家的听诊器里。这个曾经攥着衣角不敢说话的小女孩,如今晃着卡通手表与小伙伴儿谈判:“你先玩5分钟,我计时。”

在王晓看来,冲突是孩子社交的“试错实验室”。当朵朵发明“情绪天气歌”时,当糖糖用谈判化解纠纷时,当积木堆里升起彩虹桥时,这些冲突中萌发的探索如同心田里播下的种子,在成人退后的目光里抽出合作的枝条,绽放理解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王彩云在自己的随笔中记录了最令她激动的变化:“如今,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最动人的景象就是‘我们一起想办法吧’的提议总比哭声先响起。曾让老师紧张的争吵,已化为想象力与同理心编织的故事——如同建构区不断增高的‘城堡’,每块积木带着争执后的温度,稳稳托起孩子们合作的脚步。”

“成人用耐心搭建成长支架,孩子在冲突中学会看见彼此。”王晓则这样总结,“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避免‘碰撞’,而是让每次‘碰撞’都成为照亮成长的光!”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