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身心共育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夏津以“三体1+N”破解体教融合“碎片化”难题 图片新闻 济南市市中区经纶中学:“三三三心育体系”赋能学生幸福成长 阳光运动点亮健康童年

第5版:身心共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身心共育
05
【“金点子”】

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学如何“活”起来、“实”起来、“热”起来?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 卜腾腾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文化内容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等现实困境。如何让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学“活”起来、“实”起来、“热”起来?结合长期教育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深度挖掘和系统融入地域文化资源是破解难题、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以乡土文化为根,打造“有魂”体育课堂

聚焦麒麟文化,打造本土特色活动主题。巨野县被誉为“中国书画之乡”“麒麟之乡”,麒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本地群众的喜爱。可探索将“麒麟精神”(忠诚、仁爱、吉祥)转化为课堂的情感引导和行为规范。如开展“麒麟接力跑”项目,融合短跑、交接棒等技能训练,以“麒麟传承”为主题,强调合作、传承与拼搏精神;创设“追麒麟”趣味赛,设计追逐类体能训练游戏,在增强学生耐力的同时,讲解麒麟传说及其象征意义,实现体技与文化的同步传递。

融入地方风俗,丰富课堂教学情境。乡镇学生对本地传统节日和民俗有天然的熟悉感。可结合农历节气、传统庙会、舞狮舞龙、祈福仪式等元素,创造沉浸式课堂情境。如在元宵节前后开展“灯谜跳绳”活动,将灯谜竞猜与跳绳竞技相融合,提升趣味性和文化味;结合“赶庙会”的传统形式,组织模拟“庙会体育嘉年华”,设置摔跤、投壶、滚铁环等项目,让学生在“玩”中学、“赛”中悟,增强其课堂参与感和文化归属感。

注重仪式感建设,提升课堂庄重感与情感认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仪式教育,可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开场—高潮—结尾”的文化仪式流程设计。如,在每学期体育节启动时举行“麒麟文化入场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身着传统服饰进行麒麟主题方阵展示,增强文化自信。

整合地域资源,构建“体育+文化”教学生态

链接社区资源,搭建“校内外一体化”平台。要想真正实现地域文化的融入,不能只靠校园内部力量,可邀请当地文化站、麒麟艺术团、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体育文化公开课”。例如:由麒麟舞传承人教授基础动作,学生在体育课上分组编排麒麟舞表演;联合乡镇文旅部门组织“文化体育节”,设置麒麟故事讲述、民俗体育竞技、乡土器械展示等项目,扩大文化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地方体育资源包”,助力教师本土化教学。依托本地教研团队与语文、体育教师协作,开发《巨野传统体育活动集》《麒麟文化与体育融合教学课例》《传统游戏微视频集》等教学资源包,并通过电子平台共享,实现“教什么、怎么教”都有据可循、有例可学,提升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教学质量。

创设文化主题活动周,形成多元立体教学场域。每学期固定开展一次“本土文化体育周”,每周设置一个核心主题(如“麒麟争霸赛”“非遗体育展”),开展班级体育剧表演、家长参与型体育项目、“乡贤进课堂”等,实现课堂内外、家庭与学校、文化与技能的多方联动,构建文化与体育深度融合的生态圈。

重构课程体系,提升文化内涵与育人实效

设立“文化体育”模块课程,推进系统化实施。将“麒麟文化体育”“乡土游戏训练”“节庆礼仪体育”等课程模块写入学校教学计划,明确课时分配、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配套教材和校本课程册。通过制度化建设推动文化体育课程从“活动化”向“体系化”发展。

设计任务驱动型项目,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感。采用“体育项目+文化任务”双线推进的方式,如:“我为麒麟代言”——学生制作麒麟文化宣传海报并结合体育展示;“家乡武术微课堂”——学生拍摄一段家庭长辈传授基本功的视频,进行班级展演;“民俗运动策划书”——学生团队设计“我眼中的传统运动会”,锻炼综合表达与实践能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文化理解力、体育表现力、团队协作力、创意表达力”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既关注学生体能水平,也重视其文化参与思维表达。最终成绩可由“课堂表现+项目成果+文化作业”构成,引导学生在“能跑能跳”的同时也“能说能悟”,实现“德技并进、身心共育”。

乡镇初中体育教学的根须,要深扎于本地文化的沃土中。将地域文化与体育课程深度融合,不仅仅能拓宽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与身体表达,从而实现体育育人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

(作者单位系巨野县陶庙镇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