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美育 新时代 大美育 跨越千年的旋律 多彩族韵 弦歌飞扬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第7版:美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美育
07

跨越千年的旋律

——临沂金雀山小学的“陶缘”故事

□ 刘士华

一场土与火的浪漫邂逅,一曲跨越千年的悠远旋律。小小陶笛,引发了一场课程的融合变革,激情四射地点燃生命的舞韵,辉映流光溢彩的童心……

器与乐的精灵

步入临沂金雀山小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便映入眼帘:每名学生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枚小小的陶笛;在音乐课堂上,知识与陶韵交融,学生的笑颜随音符一同绽放;在陶笛艺术展馆里,学生探索陶笛的前世今生;陶笛艺术长廊将纯真的童趣永恒定格……这一切,都在讲述一种乐器与一所学校的成长故事。

这种乐器便是陶笛。它是一种古老而又别具特色的吹管乐器,诞生于中国,迄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陶笛作为一种小巧而古朴的乐器,其外形虽不起眼,但所发出的声音却极具穿透力,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直达人心。其音色优美动听、清越悠扬,宛如天籁之音,纯净无瑕,纤尘不染,让人听后心旷神怡。陶笛在音乐表现力方面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欢快的节奏还是深沉的旋律,都能驾驭自如。其感染力强,能够深深打动听众的心灵。陶笛不仅能栩栩如生地模拟出各种鸟鸣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还能惟妙惟肖地展现人声的抑扬顿挫,细腻地表达出情感的起伏变化。这使得陶笛演奏出的音乐流淌出优美婉转的旋律,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在听众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在历史的长河里,陶笛以朴素、优雅的形象和纯净、空灵的音律,镌刻出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为厚重的岁月晕染出别样的图画。

古与今的对话

20世纪,金雀山汉墓出土“汉代吹竽俑”。这件珍贵的文物生动呈现了汉代人吹奏乐器的形象,引发了人们对古乐器的关注和探索。2012年,学校音乐教师从陶俑中汲取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萌生了“开发陶笛课程,赋予古乐器新生命”的构想。

如何实现陶笛进课堂的愿景?怎样处理社团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陶笛的学习与音乐课的融合问题该如何解决?学校在普及陶笛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难题。

学校秉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典型—推广实践”的闭环路径,组建专业研究团队,系统构建了六大保障体系,全力助推课程开发:深度整合教育资源,确保音乐课程全面覆盖与质量提升;特聘陶笛专家团队,定期开展音乐教师专项培训;组建教师陶笛乐团与七声部陶笛演奏团;深化教学研究,聚焦陶笛课程内容优化与教学方法创新,切实保障教学实效;高标准配置专业音乐教室及陶笛主题融合教室,精准保障教学与研习需求;匠心打造陶笛艺术展馆与艺术长廊,为学生构建学习、鉴赏与交流的沉浸式艺术化场域。

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学校凝练出每学期学生需掌握的陶笛演奏技法、识谱能力等核心素养,并将其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契合学生特质的课程与评价标准,系统化规范了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及实施路径,并精心编撰了陶笛校本教材《金雀陶韵》,为课程向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陶笛课程主要通过每周两节音乐课实施,将教材内容与陶笛教学有机融合。借助陶笛,识谱教学变得简单直观,学生也掌握了更丰富的乐理知识。歌曲教学、器乐技能训练与欣赏教学紧密融合,使乐器教学与音乐教学相辅相成。面向全体学生分年级制定学习内容:对于简单曲目,指导学生吹奏主旋律;对于难度较大的曲目,则让学生吹奏个别乐句或较简单的二声部,确保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低年级以吹奏经典儿歌为主;中高年级在普及基础上组建陶笛乐团,因材施教,实现音乐启蒙。在班级授课基础上,学校成立陶笛社团和七声部乐队,让学生的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每年5月,学校举办陶笛文化艺术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演,集中展示学习成果,营造浓厚的陶笛艺术氛围。

学校以陶笛课程为主体,奏响“五育融合”主旋律,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多元跨学科主题教学。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探寻陶笛发展史、诵读陶笛诗文、书写陶笛感悟;阳光大课间,师生齐练学校创编的陶笛特色健身操,在律动中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劳动实践课上,学生捏塑陶泥,制作专属陶笛;美术课上,他们绘制精美的陶笛纹样,体验陶艺创作的魅力。陶笛主题融合课程更在美术学科中催生出特色陶艺课程。学校结合美术教材内容与陶艺艺术特色,精心进行大单元统整设计——每个年级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知识与实践链条,为学生打造出综合、立体的陶艺学习乐园。

爱与梦的探索

陶笛课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音准、节奏、视唱等综合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陶笛演奏技巧,真正掌握了这门乐器。在陶笛主题融合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仅习得了多项艺术技能,收获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提升了综合素养,更增强了自信,发展了探索未知的能力,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巧妙融合,实现了多元育人价值。

如今,金雀山小学的每名毕业生都能吹奏陶笛,都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近年来,共有1000余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器乐比赛中获奖,学校也屡次荣获省、市、区艺术展演一等奖。

陶笛课程以美育为引领,构建融合育人体系,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品质。这既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也为兄弟学校及社会艺术团体提供了有益借鉴。金雀山小学的经验多次在市、区级教育会议上交流分享,有力推动了区域艺术教育发展,也将陶笛艺术之美传递给全社会。

新时代的教育目标对陶笛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深化陶笛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如何以陶笛为突破口构建全域课程体系?临沂金雀山小学全体教师于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前行,脚步愈发从容坚定。

这便是我们的“陶缘”故事。十二载摸索前行,有过迷茫与困惑,更满载探索的愉悦与收获的欣喜。我们将持续深耕陶笛“五育融合”课程实践,打造“见·行教育”文化品牌。伴随悠悠笛韵,助力每名师生舒展金色羽翼,让生命迎风起舞,绽放生命光华。

(作者系临沂金雀山小学党总支书记)

汉代吹竽俑

在学校第二届陶笛艺术节上,学生精彩演绎陶笛合奏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