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云山脚下动人的教育答案——招远市第二中学国防教育实践纪实
清晨的雾云山还裹着薄纱,招远市第二中学的操场上已腾起一片“迷彩绿”。“少年特战队”的队员们正匍匐在模拟战壕里,手臂被磨出红痕也顾不上;队长喊着“跟上”,身后20多个身影如游龙般穿过障碍。这是该校一堂国防教育课的场景。
在这里,国防教育从来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操场上的正步、写给边防战士的家书、教室里统一号令的读书声。“雾云山教会孩子坚韧,国防教育则让他们懂得这份坚韧该为谁而战。”校长孙玉雷说。
让国防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走进校园,“四园一廊”的国防教育景观带格外醒目。厚德园的英雄雕塑、励学园的军事科技展板、报国园的英模事迹墙,将人民军队发展史、戍边英雄事迹、现代化武器装备等元素有机融入校园环境。沉浸式文化环境的创设,让国防教育可触可感、入脑入心。
在学校的综合楼大厅,各式令人瞩目的先进武器模型陈列其中。每件展品配有技术参数和研发故事说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国防知识讲解员”定期开展专题讲解。本学期已举办“大国重器背后的科技创新”等主题讲解活动12场,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科技强军的种子。
学校还定期开展“青春向党·强军有我”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国防主题班会、国家安全演讲比赛等形式,收集学子们“我的从军梦”“我想设计的未来武器”等创意理想,精选多个优秀梦想在电子屏上滚动展播,让国防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
从“塑形”到“铸魂”
针对青少年体态问题,学校创新开设全员军事仪态课程。从站姿、坐姿、行姿等基本动作入手,通过关节定位、肌肉记忆等科学训练方法,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体态。经过一学期的系统训练,学生脊柱侧弯发生率大幅度下降,“站如松、坐如钟”已成为校园新风貌。“抬头!挺胸!目光如炬!”操场上,军事教官赵志刚正带领学生练习站军姿。作为“军事仪态课”的发起人,他坦言:“起初有学生抱怨太严格,但现在他们懂了,挺拔的身姿背后是自信与担当。”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和急救能力,学校创新开设“应急救治”特色课程。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学生系统学习伤口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通过情景模拟、实操演练等方式掌握应急救护要领。练习三角巾包扎手法,反复操练CPR操作流程,要求做到动作规范、严谨。这门课程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珍爱生命、守护他人的种子,让国防教育从技能培养升华为生命教育。
“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识渊博的学子,更要锻造有血性、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法治教育副校长表示,学校今后将持续深化课程改革,让国防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钙片”。
家国情怀在活动中“滋长”
每学期,学校以“国防在我心中”为主题,系统开展“国防四个一”系列活动:编绘一期国防知识手抄报、撰写一篇“心系国防”主题征文、创作一件国防主题手工作品、参与一次国防主题演讲比赛。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的国防意识,厚植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为锤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学校组建了“少年特战队”,通过系统化的国防教育课程和军事训练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坚韧品格。课程设置包含四大模块:中国革命史与军队光荣传统教育、基础国防知识学习、军事技能实训(包括匍匐前进、障碍跨越、射击基础等)以及军容军纪养成。队伍定期开展训练成果展演,既检验队员的训练成效,又为全校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仅强健了学生体魄,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他们的纪律意识、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怀。
爱国教育不只在课堂上,拥军实践更见真情。学校创新开展“情系边关·致敬戍边英雄”主题实践活动,让国防教育走出课本、走进心灵。活动中,学生将精心制作的手写祝福卡郑重地放入“拥军箱”。一幅幅描绘边关哨所的绘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情感:“你们用青春守护国土,我们用奋斗追逐梦想。向最可爱的人致敬!”这些跨越千里的特殊礼物,见证着家国情怀在实践活动中拔节生长。
夕阳西下,雾云山的轮廓渐渐清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口号声撞在山壁上,又弹回来,像一首生生不息的歌。在这里,国防教育不仅仅是青春的誓言,更是藏在每个细节里的爱国种子。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我们教给孩子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信念——当他们想起祖国时,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有责。”而这,或许就是雾云山下最动人的教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