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让学生发展与民族邮轮产业在深蓝之境共舞 立足专业特色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山东省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创新联盟成立 一针一线织就育人路上的大爱与担当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立足专业特色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通讯员 滕恣卉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常态化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化,全面激发政校行企四方活力,探索“引企入校、引资入教、推校入村”的“三入”模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全域电商直播带货,推动产业振兴提级加速

学校坚持“全链运营、四方驱动”机制,政校行企携手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京东(中国)特产·淄博馆、农村电商校内实践基地等平台,构建起“平台支撑、四维一体”运营机制,打造产品上行、品牌文化、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四个维度的“万能接口”。突出“分类施策、产业融合”原则,通过实地考察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校地一体转变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等单一的“一产”发展模式,打造“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实现了复合型产业集聚。展现“三增三新”风貌,依托全国数字商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资源优势,开辟助农直播间7个、网店1个,以电商服务体系发挥三产融合发展乘数效应,打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才增量”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风貌。

搭建工学结合平台,助力人才振兴提质增效

学校坚持4+3+X”服务体系,实施“E农计划”,在“培育—种植—销售—展示”4个环节打造专业化、系统化、全面化的服务体系,直接带动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60余人,间接带动100余人,项目获全国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打造“2123”培养模式,形成“两师、一适、两轮、三上岗”的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农业农村提供职教方案。广泛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做新农人、用新农具、干新农活”,培养“爱农、助农、为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主链贯通核心、辅链全域覆盖”育人机制,将实训项目融入“调研—选品—美工—上线—运营—推广—客服—仓储—配送”技术帮扶全过程,在近5000名学生中推广应用,储备进村历练后备人才150余人,培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近400人。

构建区域文化IP,实现文化振兴固本强基

坚持红色文化“进乡村”,实施“文化润乡”行动,成立多支实践团队,师生共同挖掘当地故事,创作红色歌曲、红色舞蹈等有温度、有高度、有热度的文艺作品。坚持传统文化“留乡村”,立足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寻访—探究—体验—讲解—再塑”艺术乡建服务计划,持续提供陶塑、拓印、IP形象设计图等1000余件艺术作品,支持乡村综合性艺术服务。坚持“文化旅游在乡村”,就地建设文创工作室,开展“丝绸文化‘三进’”等活动,盘活农村非遗资源,常态化开展技艺体验、民俗研学等活态传承与转化活动。

开展科普宣传行动,促进生态振兴赋能添彩

学校坚持开展科普宣传行动,用好“稷下风·黄河情”实践项目,科普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类型和经济价值等基本情况,深入基层广泛开展主题宣讲近60次。开展数据采集活动,前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调研,依托5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个校外实训基地,将采集水样的检测数据用于实践教学,着力推进产学研用共振“生金”。持续推进实践育人,搭建“1+N+1”课程体系,组织师生参与青苗课堂、农家学堂等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32177小时,惠及黄河沿岸3000余人。实践项目获评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

开展素质技能培训,增强组织振兴蓄势共融

学校实行1124”帮扶模式,与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乡村振兴联村党委签署共建合作协议,选派1名乡村负责人、1名学校负责人、2名包干教师、4名学生志愿者,合力提供整合营销、平台运维、快递服务等技术服务72次。开展讲训一体服务,策划电商助农等社会培训,实现专业和产业“双向赋能”,培育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近800人。开拓多方合力场景,邀请各村党员干部、新农人做客助农直播间,产生经济效益754.27万元,实现农业经济水平与农民技能水平双提升。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