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文化基因铸底蕴  “四四方案”辟新径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组织教师进企入院顶岗实践 潍坊市探索职业院校  “职业伦理教育”新路径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底扎根 图片新闻 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动能 五莲县松柏镇中心学校  “时光烙印”催绽“非遗”之花 荣成市虎山镇中心完小  开展教师体育与数学跨学科实践培训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诸城市兴华初级中学

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动能

□ 刘丽 迟晓庆

在茶园里探寻生物发酵的奥秘,在历史古迹前挥洒诗意,在社区中践行急救技能……这些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的场景,正是诸城市兴华初级中学跨学科课程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校以“融合式育人”为核心理念,围绕真实问题创设课程,联动家校社资源,构建起“课程—教学—评价—实践”一体化的跨学科育人体系,推动了学科融合育人工作深入开展。

“原来,茶叶的发酵不仅是生物反应,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参与“茶韵”课程的学生兴奋地说。这门课程以茶文化为纽带,巧妙整合历史、地理、生物、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通过采茶、制茶实践,深入探究茶树生长规律、茶叶发酵原理,同时创作茶诗、设计茶艺表演,全方位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类似的课程在该校已形成完整体系。“常阅山河”:学生走进自然与人文景观,运用地理测绘技术分析地形地貌,借助文学创作记录历史变迁,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我为家乡代言”:学生化身“文化推广员”,通过调研访谈、多媒体创作,全方位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与特色文化,地理、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在此交汇融合。“家庭急救护安康”:学校联合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活动,学生在掌握急救技能后走进社区进行健康宣讲,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社会责任的实践行动。

“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真实’。”副校长闫维彩介绍,学校将碳中和、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贯通与迁移。数据显示,参与跨学科课程的学生,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了27%,团队协作效率提高了35%。

在该校,课堂早已突破了固定的学科边界。项目式学习(PBL)与情境式教学成为主流模式。在“举个栗子”课程中,学生以生物学为基础,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板栗生长数据,运用物理知识设计采摘工具,多学科知识在项目中相互支撑;在“人工智能与伦理”课程中,学生编写程序模拟AI决策,并围绕“技术与人性的平衡”展开激烈辩论,既培养了技术应用能力,又提升了价值判断能力。“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主动解决者。”教师齐莹表示,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2023年,学生参与设计的“智能茶园管理系统”在科创比赛中脱颖而出并获奖,其灵感正是源自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成果。

如何科学评估跨学科学习成效?兴华初级中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维评价体系”。双轨积分:学术成绩与综合素质并重,涵盖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实践能力、责任担当、学会学习等六大维度,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多元主体:学生自评反思、同伴互评建议、教师专业点评、家长与社会反馈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智能追踪:通过“三阶九步”评估法,量化记录学生在方案设计、协作表现、成果展示等环节的表现,精准捕捉学生的成长轨迹。

为推动家校社协同,学校构建“无边界”学习生态,形成了强大的协同育人合力。自然场域: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茶园劳动,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生物、化学与历史知识的融合。亲子协作不仅提升了学习效果,而且增进了家庭关系。文化空间:依托博物馆、历史古迹开展研学活动,80%以上的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助力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让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相得益彰。社区场景:联合企业开发科技伦理项目,学生在编程实践中深入思考社会责任。“跨学科学习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一名家长表示,亲子协作完成实践任务后,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了,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个方面。

目前,兴华初中已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示范校,其经验被多所学校借鉴。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人。面向未来,学校将实施三大规划:深化课程整合,围绕时代热点设计主题,增强课程结构化与系统性;强化师资培训,组建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破解专业能力短板;推动区域共享,通过校际合作、资源互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