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以人才为纽带 实现校地双向奔赴 秉持热爱 “驱”动人生 鲁豫推普润乡音 藏蓝阡陌护童心 济南大学强化学科内涵建设 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以人才为纽带 实现校地双向奔赴

□ 通讯员 万双 胡晓波 徐明权

“在青岛求学期间,我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青岛‘芯屏’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实现职业理想提供了求职契机。”毕业前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仪表工程专业2022级研究生刘天宝顺利签约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像刘天宝这样,毕业之后继续选择“与青同行”的,并不鲜见。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近年来就业城市期待调查中,青岛市位居学生最期望签约的城市前列。

以人才为纽带,将育人与用人精准对接,是学校与青岛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校地正携手谱写出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美好篇章。

激活人才引擎,为青岛特色产业发展赋能

专业与产业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支撑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把“融入青岛、服务青岛、贡献青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聚焦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实施服务青岛“151”行动,聚焦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深化校地融合、校企融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增强学校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服务力和影响力。

“面向青岛重点产业,围绕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海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5个重点领域,学校增设相关本科专业和博士点,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牵头建设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并将在明年全面建成古镇口校区,打造支持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支点。”学校服务山东办公室副主任张德瑛表示。

2023年10月,学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软件工程等5个学科专业入选“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及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2024年3月,学校瞄准为青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氢能与储能等十大新兴产业链提供人才储备这一重大需求,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同年9月,首批人工智能专业27名本科生正式开学。

“我们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智能家电、智能制造、智慧海洋等特色课程和专业方向,以更好地对接青岛市产业发展新需求。”该校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华昱介绍。学院以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为基础,在企业新技术引入、特色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共建等方面突破创新,努力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高地,为青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果说学校专业设置是在主动“融入”城市产业发展,那么以校企共建定向培养卓越人才的方式,就是让学校人才培养直接精准“嵌入”青岛企业链条。

“石大海信智能制造卓越班”作为学校与青岛企业海信集团的合作典范,通过举办行业技术与职业规划讲座、提供技术合作课题、拓宽学生实习领域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本硕博贯通的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符合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海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少谦说:“海信积极投身新兴产业布局和技术前沿探索,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近年来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在‘石大海信智能制造卓越班’的学习经历,让我提前了解了企业需求,学习过程更具有针对性。现在,我已经被海信集团录用,希望将来能够利用所学为青岛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该班首届毕业生贾文超说。

除定向人才培养项目外,学校还积极开展“石大学子名企行”“西海岸游学营”“青岛校友行”等活动,开拓了中海油青岛海工基地、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中石化第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等10余个在青就业实习实践基地。鲜活的职业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习实践经历,为他们求职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校行企协同发力,打造留青发展向心力

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青岛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引才、育才、留才的政策,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搭建起实现梦想的舞台。

青岛市积极推行“青岛人才新政”,通过设立创业基金、人才专项补贴等方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应用化学专业2014届毕业生满聪依托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支持和青岛市的优惠创业政策,于2015年创办青岛石科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并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生在青岛先后成立18家创业公司,涉及能源、信息技术、文化教育、服务业等领域,为青岛市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青岛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海洋科技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从海尔、海信等传统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芯恩、京东方等新兴高科技公司,日益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为毕业生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学校积极抓住机遇,实施就业价值引领工程,推进精细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聚焦青岛产业集群,举办“就选山东(青岛)”大型招聘会、青岛各区市专场招聘会、重点行业招聘会等,精准对接人才供需,引导毕业生助力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在学校的招聘会上,我向青岛一家新能源企业投递了简历,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收到了面试通知。”2024届毕业生肖长林兴奋地回忆起自己的求职经历,“现在,我已经在这家企业工作了大半年,感觉非常棒!”

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委员李斌说:“在驻区高校建立‘职达校园’人才服务工作站,为我们定期进校开展政策宣传、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提供了便利,也让我们有机会将青岛的就业政策、人才政策、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等信息送到校园。”通过政校合作,学校将青岛各区市的就业创业政策及时推送给每名毕业生,实现了政策宣传的全方位、全覆盖。这不仅让毕业生对青岛的就业政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留青就业的意愿和信心。

5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超过4500名毕业生留青就业,其中,硕士和博士占比超过66%,近10%的毕业生选择在青岛地方基层一线工作。学校正为青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同时,青岛也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成为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理想之城”。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