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胜利振兴小学
以人工智能助力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
AI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生的成长路径,重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情感智力的培养。近来,东营市胜利振兴小学积极探索数字教育环境下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立足课堂教学,搭建思维训练平台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该校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展示某乡村新旧宅基地对比图——传统长方形农田边长20米、宽15米,新建正方形住宅边长12米,提问:“住宅占地面积与原农田的十分之一是否相等?正方形住宅设计比长方形更节省材料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长方形农田适合横竖耕种,正方形住宅省材料,但可能浪费边角土地。通过分析“面积计算”与“生产需求”的辩证关系,学生在量化分析中理解了数学模型与现实场景的差异,进而建立起“数据验证—现实质疑—综合权衡”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开展主题活动,激发思维碰撞火花
学校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舞台。如在“科技改变生活”主题辩论会上,学生围绕 “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激烈辩论。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和判断。他们不仅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而且要预测对方可能提出的论点,并思考如何反驳。在辩论现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渐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升了批判性思维中的质疑批判与分析论证能力。
结合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特色,学校设计“芦苇荡里的生态法庭”沉浸式思辨活动。引导学生扮演芦苇、候鸟、湿地管理员、开发商等角色,围绕“是否应收割芦苇、扩大候鸟栖息空间”展开辩论。学生调查搜集芦苇固碳量、候鸟食性分析等生态数据后,利用AI软件模拟不同收割方案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对比“芦苇收割利于更新”的传统经验与数据结果,发现生态保护中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多维度决策的批判性思维。
营造校园文化,培育思维成长土壤
校园文化是学生思维成长的无形土壤,其浸润式的育人力量能让批判性思维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学校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举措,全力营造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的宣传栏、文化墙上,展示着学生富有创意和批判性思维的作品,如对经典故事的改写、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等;校园广播也经常播放学生关于各种话题的讨论和思考。在班级中,教师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教师在给予充分尊重和鼓励的同时,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学校还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分享前沿科技知识和创新思维理念,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借助AI技术,量化思维发展轨迹
该校还构建了“提问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利用该系统生成的教学数据,开展基于证据的反思研讨。借助学生思维发展图表,教师可以科学分析课堂问题链设计梯度、课堂追问策略等。学校组织“教学案例复盘会”,选取典型案例,通过课堂录像回放、学生发言转录文本分析,共同探讨思辨引导的有效策略与存在问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东营市胜利振兴小学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批判性思维培养体系,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