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烟台职业学院:“五链”贯通推进产教融合向更深处挺进 王婧:匠心梦想的点灯人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山东职教故事】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 李向前

编者按:山东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和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在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政策制定上形成了首创经验。今年,我省又被确定为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试点省份,全口径开展试点任务。为展现全省职业教育的新经验、新成就、新风貌,本版推出“山东职教故事”专栏,以“小故事”展现职业教育“大作为”,以“小切口”推动职业教育“大变革”,为优化职业教育良好发展舆论环境、推动山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提速。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绘制零件图,成为教学工作中亟待突破的瓶颈。在今年山东省中职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主讲的“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方法与步骤》一课,凭借95%的学生实操参与率、零件零损耗以及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特色,获得一等奖。

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我基于中职学情,推动学生实现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转变的教学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三个关键要义。

虚实搭台:让技术成为“勇气跳板”

“原来,虚拟拆装就像玩拼图,练熟了再碰‘真家伙’,一点儿都不慌。” 学生小李的话道出了课程最直观的改变。针对学生的实操恐惧,我设计打造“虚拟预演 + 实物验证”的双轨实训台。先让学生在SVIEW三维软件里“拆解”抽油机模型,用动态剖切功能看清齿轮与摇杆的啮合关系,用颜色标记规划“先外后内”的拆卸顺序。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哪怕拆错10次,也不用担心零件损坏,可以反复演练,直至熟练。

这种“技术脚手架”效果显著:虚拟拆装3遍后,学生实物操作的零件损耗率从 67% 降至9%,拆卸顺序正确率从52%跃升至 91%。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的学生自发用手机拍摄虚拟操作视频,课后对着回放反复琢磨。一名学生说:“就像看教学录像,哪里卡壳了,就倒回去再学。”

AI工具的加入让规范意识落地更自然。绘制装配图时,学生对着“豆包AI”说“轴承符号”,GB/T 4460-2013标准图示立即弹出;标注尺寸时,AI会提示“齿轮中心距超差2毫米”。这种“随问随答”的智能支持,让枯燥的国标条文变成“触手可及的帮手”,符号标注正确率从 62%提升到94%

岗位唱戏:把车间“搬进课堂”

“质检员发现问题:螺纹轴没标材料规格,不符合标准。” 课堂上,学生小张拿着红笔在同学的图纸上圈注,神情严肃得像真正的工厂质检员。这堂课最打动人的是,将4人小组变成“微型车间”:观察员分析传动路径(对应工艺员)、AI操作员查标准(对应技术员)、质检员审图纸(对应质量员)、拆装员动手操作(对应装配工),每个角色都有真实的岗位职责卡。

教学流程完全复刻企业测绘场景:从填写“测绘对象分析工单”(模拟工厂“技术交底”),到虚拟拆卸规划(对应“工艺设计”),再到实物标记后互检(还原“生产质检”)。学生小王在反思笔记中写道:“原来,拆零件前要先画图,就像医生手术前看CT片。这和爸爸在机械厂上班的流程一模一样。”

任务设计暗藏职业成长逻辑。“析—拆—画” 三步任务环环相扣:分析抽油机传动原理时,用“手柄转1圈,摇杆摆1次”的具象观察替代抽象讲解;拆卸环节特意设置“焊接点不可强拆”的情景,结合“工厂因强拆停产8小时”的案例,让安全规范不再是口号;绘图时,要求“拆一个零件,画一个符号”,拆手和画手实时核对,以培养学生的“工序衔接”意识。这种设计让学生对“装配关系”的理解效率提升40%

思政融情:让素养跟着技能长

“摇动摇杆1次,油田就多抽2升油。”当学生操作抽油机模型时,教师播放的油田工人冒雪检修视频,让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具体载体。一名学生课后说:“以前,我觉得画图就是完成作业;现在,我知道这线条连着油田的产量,不敢马虎了。”

思政元素像盐溶于水:在拆卸时强调“轻拿轻放”,我结合“一个精密轴承值300元”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在手绘示意图时,我要求学生“不用尺也要画直”,用“图纸差 1毫米,设备装不上”的故事传递工匠精神;小组互评时,我规定“提意见必须引国标”,在争论“齿轮符号该画×还是○”中,培育学生“按规则办事”的契约精神。

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工匠看板”上的“赛车磁贴”实时更新积分,“规范分”看符号准确性,“协作分”比拆画同步度,“创新分”鼓励 “用环保材料做标记”等巧思。最后颁发的“工匠勋章”上刻着的“规范、协作、精准”三个词,是企业对技术工人的核心要求。有一名曾经总爱偷懒的学生,为了让自己所在的组领先,主动研究起国标手册,他说:“我就想证明我们组能行。”

这堂课的蜕变,本质是回答了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课堂成为职场的“彩排场”?当虚拟技术消除实操恐惧,岗位角色明确成长方向,思政元素浸润职业精神,学生收获的就不只是技能,更是从校园到职场“无缝对接”的能力。正如评课专家所说:“这堂课的价值,在于它让每个操作步骤都带着职业温度,每个教学环节都连着成长方向,为中职课堂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作者单位:临沂市商业学校)

指导学生实训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