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育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山东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铸师魂、强师能、增师誉、严师规、益师惠”,为全面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聚力打造具有教育家情怀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山大经验。
以深化教育引领为中心
大力促进思想育德铸师魂
着力增进组织“引领力”。发挥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统筹作用,完善“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联动格局,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和高校教师“领航工作站”建设牵引作用,以坚强的组织领导配优建强用好教师工作队伍。
着力强化活动“凝聚力”。广泛发动学界泰斗、名师大家等群体,开展“教育家精神大家谈”等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大家做客“师德大讲堂”开展宣讲,创作发布“师道如山”系列融媒体作品,大力宣传教育家事迹,激励教师持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着力提升资源“驱动力”。依托博物馆、教育家故居等设立“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研修基地”,汇聚专家团队,持续打磨课程,开展宣传阐释、培养培训、专项课题研究等工作,组织教师思政经验交流,为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丰富资源。
以提升能力素质为中心
大力促进管理育德强师能
提高服务供给“匹配度”。系统推进教职工能力提升2.0计划,落实师德专题教育、师德教育实践等要求,加强国家级教学名师选树培育和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丰富拓展“国优计划”内涵,健全分层、分类、分级的教师培养工作体系,筑牢教职工能力提升的制度机制基础。
汇聚人才发展“源动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聚焦重点学科、重点领域、重大平台,依托海外人才工作站和校友组织,构建形成了“面向全球、精准寻聘”的立体化引才网络,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等“七大战略”叠加效应更加凸显。
加快打造青年“后备军”。推动人才梯队化发展,支持青年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做大做强博士后队伍,打造人才“蓄水池”。推广“青蓝工程”、入职引导人等经验,选聘学术带头人、退休教师等担任“成长导师”,通过“跟教”“跟研”带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大力推进交流“国际化”。争取上级支持,扩大本级投入,选派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人员赴境外研修培训,以共建“一带一路”等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着力塑造具有全球格局、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以强化榜样示范为中心
大力促进典型育德增师誉
推动荣誉表彰“体系化”。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入推进国、省、市、校等荣誉表彰的制度化,构建完善“统一规范、层级清晰、覆盖全面、梯次衔接、科学有效”的荣誉表彰体系,提升典型选树的影响力、带动力。
增强表彰激励“荣誉感”。以教师节表彰大会、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获奖教师及家属座谈会、专场音乐会等为载体,着力优化传播策略、讲好感人故事,打造“光荣的使命”教师节品牌,让每位教师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
提升仪式激励“辐射力”。举办新教工入职典礼、校领导迎纳新教工等活动,增强入职仪式感。通过建立从教纪念制度并颁发相应纪念章、校院分级举办荣休仪式等形式,彰显礼敬“大先生”的良好风尚。
以巩固底线红线为中心
大力促进法纪育德严师规
严把关口堵漏洞。加强政治立场、学术道德等全方位考察,加强新聘入职、项目申报、评奖评优等师德把关,围绕廉政建设、学术诚信等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始终扎紧“入口关”,涵养优良校风、教风、师风、学风。
亮明准则提要求。细化师德师风十项准则,结合新教工入职培训、研究生导师培训等常态宣讲师德要求,及时组织警示教育,始终亮明“底线”“红线”“高压线”。
密切联动抓协同。深化党委教师工作部、纪检监察机构等多部门协同,畅通问题反映和举报渠道,建立信息共享、定期研判机制,上下联动,压实责任,依规依纪依法办理师德违规线索、查办各类违规违纪问题。
严查隐患筑底线。开展师德师风、教师心理健康等隐患重点排查,加强意识形态和涉师网络舆情监测监控,打造师德违规舆情风险“口径库”,完善风险防范和联动联处机制, 高质量确保底线安全。
以加强尊师惠师为中心
大力促进服务育德益师惠
以畅通渠道、密切联系为基础。开通领导干部与专家学者联系服务“直通车”,校领导每学期与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教师等至少联系1次,院(系)班子成员人人有分工。通过覆盖全体、务实经常的交心谈心,及时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增强纾忧解困的针对性、时效性。
以强化支撑、优化服务为根本。实施“培优锻淬”工程,提升干部教师多岗位胜任能力。实施数智赋能工程,建设一网通办和“接诉即办”平台,深化“两不出”成效,帮助解决牵扯教师精力的“关键小事”,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以完善机制、增强保障为支撑。接续打造“五大聚心工程”“十件民生实事”品牌,解决好教职工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挂职、借调、异地交流等保障办法,加强校园义诊、心理健康大讲堂、心理团辅等人文关怀,不断增强教师的幸福感、满意度。
(作者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