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攀向“高峰”
—— 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的特色“强师密码”
《小步舞曲》的旋律在教室响起,孩子们随之起舞——踮脚追高音,蹲身贴低音,手臂划出弧线……这是音乐教师刘莉莎打磨7年的“舞动课堂”,也是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坚持12年探索教师成长路径的缩影。
“弘扬教育家精神,要融入教师日常成长的点点滴滴。”该校党总支书记梁德表示,“教师成长需从内心发力。”12年来,学校摒弃“大水漫灌”的培训模式,搭建起“特色发展”框架,让每名教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开通道:点亮“成长微光”
12年前,凯瑞小学已有一定师资基础,但不少骨干教师陷入瓶颈:“课教熟了,却难突破。”于是,学校启动“特色教师”成长计划——不追求“精英专属”,而是为每名教师铺设“够得着的台阶”。
“工作满3年即可申报!”青年教师高星兴奋地说,“我原本以为‘特色’属于老教师,如今,门槛触手可及。”学校鼓励教师“敢试”,不仅降低门槛,而且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出台《教师特色发展课程方案》,特色实践与常规检查冲突时可申请“个性化评价”;购书、外出学习均有保障;遇到难题,还可请专家“把脉”。
如今,特色教师从十几人增至40余人,占比近三成。但梁德更重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申报流程本身就是一场“唤醒”。教师先“向内看”——找准教学中最亮的点,如读绘本、讲数学故事;再“找伙伴”——教研组“头脑风暴”,共同打磨特色路径;接着“理思路”——填表申报,明确“特色是什么、怎么做”;最后“请把关”——学术委员会指导方向,避免偏离。“如一堵墙开了窗,光顿时照进来。”数学教师王晓敏说。从“我想想”到“我试试”,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教师的“成长微光”逐渐被点亮。
精帮扶:培育“特色新芽”
在凯瑞小学,获得“特色教师”认证并非终点,而是学校“陪跑”的开始。教师发展部每学期通过座谈、问卷“问诊”,针对问题集体研讨,提供“引领—帮扶—创品”三步支持。
帮扶讲求“对症下药”。学校为教师做SWOT分析,明晰优势、短板与机会,尤其对“勤恳但无突破”的教师,采用“笨办法”:专业人员深入课堂,听课、分析教案,帮助提炼经验、补齐短板。教师刘莉莎的“舞动课堂”曾屡获奖项,却一度陷入迷茫。“能试的都试了,下一步怎么走?”教师发展部负责人陪着她反复研读教材,最终提炼出“反复聆听—划分乐句—画图形谱—创编动作”“四部曲”。她说:“如今,孩子不是‘听音乐’,而是‘活在音乐里’!”她的课堂重现活力,经验成为全区样板。
这样的特色故事还有许多。语文教师林宁开设“乐创课堂”,穿着盘扣旗袍讲授服饰文化,带领学生从旗袍追溯至汉服,打造“边走边学”的美育课。在教师赵梓晨的“七彩织梦园”中,学生用毛线创作曼达拉作品,以彩线“书写”心里话……
聚合力:绽放“品牌之花”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也来了:音体美教师易出亮点,语文和数学教师常遇瓶颈——要么思路撞车,要么独自难成气候。
怎么办?学校鼓励“兵团作战”。数学组率先尝试,推出“童读数学”品牌。在“我是数学小讲师”舞台上,学生自制地图讲解黄河的长度,背后是数学组围绕“全科阅读”的集体智慧——低年级学生读绘本认数字、学“凑十法”;中高年级学生探索“回文数”、金字塔数学;在选修课上,学生写数学日记、算跳蚤市场盈亏,甚至分析冬奥会的冰壶路线……
随着教师特色逐渐成熟,学校变身“推广大使”:公众号开设“特色教师”专栏,推广优秀经验;助力成果提炼,如教师张建晓的“萌芽实验室之路”在全国展示;支持3名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传播“凯瑞经验”。
据统计,学校近年培养全国少工委委员1人,市教学能手、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等7人,讲授市、区级公开课38节,完成省、市、区级课题结题20余项。
“从‘高原’攀向‘高峰’,最好的成长是让每名教师找到‘破壳’方向。”梁德认为,聚焦真问题、推动真发展,当校本研修生态成为最美风景,便是学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