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德州市:让思政课“活”起来 我省深化综合改革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 第二届“杏坛之光”师德楷模风范专题展览开幕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图片新闻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德州市:让思政课“活”起来

□ 特约通讯员 贾荣耀

【总编说】 如何让思政课跳出“说教”窠臼,真正入脑入心?德州市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近年来,德州市通过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将课堂搬到博物馆、老字号店铺、红色场馆,用“沉浸式体验”让思政教育可触可感;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打破学段壁垒,推动师资共享、课程联动;在全市推行“首课思政负责制”,让每门学科都成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德州市的创新实践,构建了“社会大课堂”与“校园小课堂”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让思政课“活”了起来,帮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切实提高了思政育人成效。

“苏禄王的故事跨越山海,穿越时空。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仅仅是聆听历史,更要成为友谊的传承者。”不久前,德州市新湖北路小学开展的“爱家乡德州”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走进苏禄王墓博物馆,五年级学生孟禹诺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依托驻地历史资源、场馆展陈等,该校开展体验式、沉浸式思政教育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融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属地文化,不断提升全环境立德树人成效。

近年来,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率先组织中小学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启动全市全员思政课教师大培训,出台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措施,打造“爱家乡德州”思政品牌,思政课已经成为德州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沉浸式体验” 让思政课走出教室

“咱家的鸡胗30年不涨价,用的每种配料都写在墙上!”在宁津老字号“柏源鸡胗店”内,店主谢金虎向宁津县棠湖小学的学生展示祖传配方公示栏。店内“缺一罚十”的承诺牌和满墙顾客留言,成为最生动的教材。学生现场参与食材称重、制作诚信标签。五年级学生王雨欣在实践手册上写道:“原来,诚信就是让每克调料都不‘偷懒’。”这是宁津县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诚信篇”,通过将思政课堂搬到街头巷尾,用“沉浸式体验”让诚信教育这种大思政教育可触可感。

传统的思政课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德州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辟实践教学基地,挖掘校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思政课形式和载体,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场馆,在与建筑、人物、历史的互动式和沉浸式的课堂教学中,全方位立体化接受思政教育。

今年2月,德州市召开思政工作会议,确定以德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打造“爱家乡德州”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在各县(市、区)全面推开。

去年,德州市以当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为主要素材,挖掘德州史志、县(市、区)地方志等教育资源,打造“爱家乡德州”主题思政课品牌,充分运用线上线下、社会实践、情景体验教学、编写地方课程等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截至目前,已开展“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大国工匠”“兵出渤海湾”4期主题活动,德州837所中小学,84万余名学生线上线下观看。

“思政课一体化” 培养思政教师队伍

今年6月,德州市思政教师齐聚云端,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培训。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乃龙在授课时说:“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思政课,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这是德州系统谋划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工作格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州以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成立德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积极打造“三个一”发展路径:一套模式,即大中小学学生共育、师资共享模式;一批成果,即教学案例库(校本课程+实践案例);一个平台,即黄河流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虚拟教研室。近年来,德州市先后出台《德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若干措施》等制度性文件3个,建立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建共研共育机制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磨课机制,成立德州市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师联盟,设立德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开设一体化“同城大课堂”,先后组织开展活动20余期。

德州还创新教师培养机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提升铸魂育人实效”主题,组织专家报告、经验交流、教学研讨等活动,着力解决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德州还聚焦课程建设,率先在全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通过教学课例展示、“德州思政8分钟”、思政“金课”评选等活动,以赛促教、以赛提质,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努力打造政治过硬、情怀深厚、思维创新、视野开阔、严于律己、人格高尚的思政教师队伍。

“首课思政负责制” 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用5分钟的时间,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校长马瑞娟介绍,该校持续推进“首课思政负责制”,依托学校“火炬工程”党建品牌,开发系列思政首课校本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思政课精品课程的开展让我对思政教学不断有新的认识,并且促进了我们学校思政课水平的不断提升。”

德州全面推开“首课思政负责制”,每校打造“首课负责制”思政课例。指导县(市、区)及市属学校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精品课程。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内容、形式。打造音乐思政课,成立少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出台“达标课堂”基本要求,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紧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利用德州市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为保障思政课的吸引力,德州积极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德州市教学云平台、德州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大数据管理平台,助力教学质量提升,并根据学段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挖掘好、用好各类思政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发挥大思政课的引领作用,推动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德州市教育局学校党建工作科科长姚宏勇说。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