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潍坊学院: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有科技感更接地气    山东职业学院  四维驱动打造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支教援疆共铸“中华一家亲” 枣庄经济学校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斩获大奖 图片新闻 肥城市孙伯镇中心小学:乡村课后的“暖心驿站” 威海市教育实验幼儿园:在“细无声”里让幼儿养成节约好习惯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山东职业学院 四维驱动打造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

□ 通讯员 车静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和全国文明校园,山东职业学院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核心工程,通过“党建引领、制度保障、产教融合、典型赋能”四维驱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技能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党建引领,把稳立德树人方向

“通过参加党小组政治理论学习和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我更加坚定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担当。”青年教师黄森感慨道。该校将党的政治建设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深扎根于每名教师心中。党支部牵头专业建设,与企业党支部联建,党员教师在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中发挥了带头作用。

学校实施“干部赋能工程”,通过“山栀青语”思享会、挂职锻炼和校企互派等方式,提升干部推动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匹配的干部队伍。

制度创新,激活教师发展动能

聚焦教师成长全周期,学校建立“引育用评”一体化制度体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实施“名师教授+博士+高技能人才+企业导师”多元引才计划,近年来引聘各类人才300余人,来自中国中车、国家铁路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庞大的“产业导师库”;构建“校内研修+企业实践+国内外交流”三维培养体系,在中车青岛四方等30家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同时,学校推进“攻读博士支持计划”,与大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教师15名;选派优秀教师赴英国、法国、印尼、蒙古等国(境)外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引入国际先进职教理念。

学校创新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在2024年新一轮职称评聘中,“技术服务效益”“技能竞赛指导成绩”等被纳入评审指标;修订后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设立“双高建设专项奖”“社会服务贡献奖”,大大激发了教师干事创业的活力。

产教融合,淬炼“双师”核心能力

技术服务能力是衡量“双师型”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学校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教师从“课堂讲授者”向“产业服务者”“技术攻关者”转型。

学校与中车青岛四方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建“卓越工匠班”“天佑工坊班”教学团队。2024年,教师团队新签订技术服务项目70项,完成知识产权转让77项、实施许可46项,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年开展社会培训超5万人次,社会服务收入从2023年1572万元增长至4270万元,实现了“教学—科研—服务”良性循环;学校教师在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斩获一等奖2项,实现了近5年“零的突破”;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李升、张风琴、徐瑞霞等9名省教学名师、省技术能手。

典型赋能,营造“德技双馨”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学校紧扣弘扬教育家精神主线,构建“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制定《师德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将教育家精神细化为“职教教师十项准则”,组织开展一场精神大讨论、一篇践行案例、一次企业研修、一名学生帮扶、一项承诺践诺“五个一”主题活动;邀请全国劳动模范、行业工匠举办专题讲座6场,覆盖师生800余人次;实施“寻访身边教育家”行动,利用“师德微故事”短视频、校园文化长廊展示等方式,宣传教师“扎根职教、服务产业”的先进事迹,表彰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师德监督管理也不容放松。学校建立“党委—纪委—师生”三级监督网络,实行师德负面清单动态管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一票否决”项。2024年,学生评教满意率达99.7%,较上年明显提升,构建起“德技双馨”的教师发展良性生态。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