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应对策略
编者按:在国家大力倡导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的重要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旨在提升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科学教育,助力其全面发展。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和教育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2月28日,教育部又发布了官方解读。由此可见,科学教育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城市中小学科学教育成果显著,而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学生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国家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
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配备的科学实验器材陈旧,无法满足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许多学校的实验器材损坏严重,更新不及时。部分学校虽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实验器材,但种类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开展多样化的科学实验活动。和科学教育相关的图书资源稀缺,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里科学类书籍数量有限,且更新缓慢。学生很难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普读物,现有书籍无法满足其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同时,由于缺乏科普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
农村学校科学教师有的为兼职教师,由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专业知识和培训,对科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理解不够深入。一些教师缺乏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的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农村学校科学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教师无法及时了解科学教育的最新动态和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难以提升。即使有少数培训机会,也存在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农村中小学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一方面,在一些农村学校,科学课程往往被视为副科,不受重视。即使有些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了科学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家长也认为科学课不如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对孩子的科学学习不够重视。
农村中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受教育资源匮乏的影响,许多农村科学教师缺乏系统的科学教学培训,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对新兴科技了解不足,缺乏前沿科学知识的补充,不能满足学生对科学探索的需求。此外,农村教师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科学教学的准备和改革,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笔者认为,只要国家层面足够重视,有了政策保障,再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程重视程度以及转变家长观念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就一定会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提高科学教育质量。
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
由于农村学校规模偏小,生均公用经费紧张,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置科学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设备等,确保学校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同时,建立教育资源更新机制,定期更新和补充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学校也要努力整合和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功效。比如,将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拓展到课外,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和使用这些设备。只有在确保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资源短板,有针对性地引入新的教学资源。此外,农村学校还应充分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通共享。
同时,农村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主动联系当地的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举办科普讲座,开展科学实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不仅能弥补学校自身资源的不足,而且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加强科学教师培养力度,发挥信息技术赋能作用
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科学教师队伍薄弱、教师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体系。可以与高校合作,定期组织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学校更要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进修学习,增强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促进农村科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虽然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农村科学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但我们也要看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出一系列贴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制作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兴趣;开发一些互动性强的模拟实验软件,弥补实验室设备不足的缺陷。同时,我们可以整合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渠道。总之,通过信息技术的赋能,我们一定能为农村学生打造出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科学教育内容。
开足开好科学课程,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将科学课程纳入学校重点课程体系,确保科学课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制订科学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避免科学课被其他学科占用。此外,学校要注重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一些农业知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动手实践的环节,如科学实验、观察农林业生产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科学课程评价体系,除考试成绩外,还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等纳入评价范围,建立学生平时表现、学科竞赛、项目实践等多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还应将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教师对科学教学的重视程度。
针对部分农村家长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素养,无法给予孩子必要的科学实践支持和指导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同时,分享科学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科学学习,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科学教育环境。此外,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科学教育活动,如亲子科学实验、科普讲座等,让家长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对科学教育的认同感。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创新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首先,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技术手段开发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其次,学校还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他们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时间支持。同时,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我们才能不断丰富农村科学教育的资源库,持续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针对农村学校科学教学灌输式教学居多、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多运用图片、视频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也可以让教师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等环节放在线上进行,从而为课堂腾出更多时间用于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环节。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而且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在当今AI时代,我们更应该引导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个性化教学。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学情分析,针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农村科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总之,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学校、家庭、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科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让农村学生也能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系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