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小古文”中的“大语文”教育观 阅读素养提升:顶层设计之外更需行动破局 页间的味蕾旅行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好书荐读】

“小古文”中的“大语文”教育观

——朱文君《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系列荐读

□ 徐爱梅

本期荐读人

徐爱梅,女,1975年出生,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挪威卑尔根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加拿大韦仕敦大学休伦学院访问学者。著有专著《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论》,主编《大学实用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山东大学优质教材《文学美育》副主编,在《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近期,多所大学庆祝某著名高校校庆的贺词陷“雷同”争议。无独有偶,发自不同高校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因表述不当招致广泛批评。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部分语言文字使用者文化底蕴的薄弱以及使用母语写作时语感的迟钝。为大学建校百年所写的贺词和发给大学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不同于一般的白话应用文和公文,不仅内容的表达要准确,还要用词凝练、文风典雅不失庄重,这非常考验写作者的文字功底。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从源头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相关研究表明,12岁之前是少年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语言潜力得到充分开发,那么不仅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且学习者会终身受益。在此背景下,朱文君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和编著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系列图书显得尤为可贵:该系列精选400篇古文,每篇不超百字,适合小学生诵读、理解和记忆,此谓之“小”;文言是白话的源头,文言文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少年儿童在阅读典范的文本中养成文言语感并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谓之“大”。由此可见,“小古文”里藏着编者“大语文”教育观的苦心。

“小古文”系列视野开阔、选文涵盖多种文献,以“见一斑而窥全豹”的策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滚雪球式的知识积累。“小古文”从民国老课文、神话传说、诸子百家到《史记》、《左传》、《晏子春秋》、《意拾喻言》(《伊索寓言》的最早译本),乃至《二程全书》《颜氏家训》《湘山野录》《归田录》等非典型文学文本都有涉猎。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古文”中精彩的“一斑”“一叶”文章吸引着他们去窥看和探索“全豹”的精彩和文言“深林”的奥秘。

“小古文”中选入的《之乎者也》典故很少见于通行古文选本,但恰恰体现了编者的独到眼光。这则短文出自宋僧文莹的《湘山野录》,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询问赵普“朱雀之门”逸事的记载,原文没有题目:“(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小读者在和朱元璋一起大笑质疑“朱雀之门”中“之”的多余时,会从赵普“语助”的解释里领悟到“之乎者也”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文言文中重要的结构助词价值,也理解了经典作家常常借“之乎者也”来嘲笑某些读书人迂腐的文学修辞。比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我跟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个生意人家,只见这些‘之乎者也’的人来讲呆话,觉得可厌,非止一日。”鲁迅的《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五十步笑百步》中的对话吸引学生打开《孟子》一书去寻找更多的论辩技巧;“伯牙鼓琴”在《列子》和《警世通言·俞伯牙鼓琴遇知音》中的不同叙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故事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中阶版《典故小古文》通过漫画导入、现代文释读、文言原文阅读的三段式设计,原文展示和深度解读“对牛弹琴”“鲁侯养鸟”“朝三暮四”“文不加点”“出人头地”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使文言表达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体现了“小古文,大语文”的编写理念。这种“大语文”视野打破了传统古文选本的边界,使文言文学习成为跨越时空和综合多种文体的文化对话。

“小古文”倡导的教学方法既借鉴了蒙学传统又进行了现代创新。《周礼· 春官·宗伯》中的记载可以说是最早的蒙学教育方法: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开创了以富有音乐节奏和韵律的语句教授孩童识字学诗的“乐教”传统。后来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等韵文蒙书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小古文”系列虽未采用《三字经》《千字文》的韵文内容,却继承了“乐语”教学传统,以句式整齐的民国老课文作为全书的开始,并通过音频范读、诵读指导、语言游戏等方式,附以电子资源,让学生在声音与节奏中感受汉语之美。朱文君的示范课也避开了词性和主谓宾的语法讲解,借用了蒙学教育中的“属对”等识字方法。比如,她在讲明清笑话集中的《一人性缓》课文时,启发学生为“缓”字组词“缓慢”,为“性”字组词“性子”“性格”,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是”“非”词意相反,就是对 “属对”(天对地,雨对风)、“演文”(如虎对龙,依次在虎、龙前增字为威降猛虎,术豢神龙)方法的创造性使用。对“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典范和启蒙教材”的《古文观止》里的相关典故和成语,中阶版也多有采撷,并设计“牛刀小试”“过关斩将”等栏目鼓励学生体会文言词汇的运用并仿写,感受经典散文中筋脉相连、形散而神不散和“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写作魅力。汉字造字的象形性和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不同,汉语也不是单音节性的语言,却是单音节性的文字,这使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同韵字,在表达时很容易合辙押韵。整齐押韵的蒙学教材就是发挥了汉语的这一特点而大量出现。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语言学教育理论,也要充分意识到汉语的独特性,不能抛弃乐教乐学这一优良传统。

“小古文”有完整的四阶梯课程,设计科学,体例得当,即启蒙版《口袋里的小古文》、基础版《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中阶版《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典故小古文》、高阶版《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名家小古文》,全书遵循少年儿童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特点,篇目安排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以有趣的《口袋里的小古文》启蒙识字,从《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半文言半白话、朗朗上口的课文入门,逐步过渡并“登堂入室”到中阶版和高阶版纯文言的经典名篇名家,非常适合小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如《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雨前、中、后的天气变化和景物描写,巧妙地教会了学生如何围绕话题进行表达。启蒙和打基础的小古文着重培养语感和文化认知;而中阶版和高阶版小古文则强调文化深度和思维训练,通过成语典故、哲理故事、17位古文名家的文与人,涵养情操、提升品格。整套教材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体系。

朱文君强调:“文言与白话是汉语的一体两面,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小古文”选文和现行的部编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保持密切联系,以文言的选文和部编教材中的现代文形成“文白”对读,比如《鸦渴甚》和《乌鸦喝水》的对照,《滥竽充数》《揠苗助长》《囊萤夜雪》等在部编教材里是白话文,“小古文”里收录的是文言文。这样就在古今语境和语言的切换中来培养小学生白话与文言表达、阅读的语感。从文言到白话是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古文的目标不是复古,而是面向未来。我们看到,优秀的作家往往入乎文言,出于白话。吴敬梓和曹雪芹不约而同地反对僵化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古典白话长篇小说双璧《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却处处反映了他们对文言文体的巧妙化用:比如,《红楼梦》中大观园诸建筑、院落、匾额和对联的命名与写作,那些表现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古诗词,甚至诗社倡议书和诔文应用文体的使用;《儒林外史》里有40余个人名出自“四书”“五经”,比如周进(字蒉轩)和范进的“进”取自《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小说中传神的人物白描(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和简练的景物描写(王冕画荷)离不开作家深厚的古文学习。“孔乙己”命名的灵感来自鲁迅对幼时蒙学描红识字中的那句“上大人孔乙己”的深刻记忆。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今天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比重显著提升:小学教材古诗文增幅达87%,初中达51%。朱文君的“小古文”系列不仅仅是一套优秀的儿童读物,更是对今天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唯有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典范的有生命力的母语文本,将来他们才能写出有温度的贺词、得体的通知书、典范的文章和作品。这才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使命。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