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成长为教师赋能——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纪实
“育人,先育师;强校,必强师。”这是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校长褚庆洋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份新制定的《薛城区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文件。这份文件确立了“以教促研、以研促改、以改促长”的学校发展策略,并明确提出“一年提升一个专业能力、两年锤炼一项教学专长、三年形成一套教学风格、五年构建一个教学品牌”的“四个一”目标。
近年来,面对新课改深化、“双减”政策落地带来的课堂变革,该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支点,绘制“全员发展、梯次递进、生态共生”的成长蓝图,努力打造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智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提升教师成长的系统性,学校设计了《教师成长手册》,内容涵盖听课评课、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并能记录个人成长轨迹,精准画像。在教研上,则搭建了“主题备课—课例观摩—反思研讨”三位一体的教研体系,形成了跨学科、跨年级的教研协同机制,深化“教研一体”。如,语文组聚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验,数学组推进问题导向探究式课堂改革,英语组深度参与市级名师工作坊推进微课题研究。
“教师的发展不能靠‘放养’,更不能靠‘熬资历’,必须有制度牵引,有路径设计。”学校教导处主任彭新华介绍,学校还设立了“青蓝结对—骨干培育—名师引领”三级成长阶梯,实行新教师有“入职导航”、青年教师有“研训菜单”、中年教师有“突破计划”、骨干教师有“示范引领”的分层分类指导制度。
“‘青蓝工程’真是一场双向奔赴。”2023年入职的闫茹彤说,她与指导教师每月都开展“诊课—磨课—展示”三个环节的打磨式教研活动,活动促进了她的专业成长。
目前,学校已构建起以5位市级骨干教师为引领、12位区级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多位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三维支撑”教师结构,形成了“老带新、新促老、共发展”的良性循环。仅2024年一年,全校教师累计参与各级教研、竞赛、外出培训达58人次,足迹遍及南京、济南、苏州等地,真正实现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教师共发表论文57篇,区级课题立项2项、结题4项。有16人次获得区级优质课一等奖,3人次获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1人获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另有5名教师在市级表现性评价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在校园文化墙上,一个个发表论文的喜讯、一张张课题结题的喜报、一幅幅获奖的照片,浓缩着教师的成长轨迹。
与此同时,在“提质增效”课堂改革的引领下,各学科教学也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在一节数学公开课的课堂上,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个性展示得淋漓尽致。课堂节奏既紧凑又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
“教师既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又是托举教育梦想的灯塔。现在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讲台的主角’,而是‘学习的合伙人’。”褚庆洋表示,学校不只是要把教师教会,更要教他们“会成长”。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教师成长为核心战略”,以制度为基、文化为魂、专业为力,让每名教师都成为学校最亮的名片、最坚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