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一场跨越80年的“接力” 全国首部!《山东省特殊教育条例》发布 《山东教育》创刊暨山东教育社建社80周年 专题研讨活动举办 临沂市开展教育系统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 根植齐鲁八十载 薪火相传谱新篇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一场跨越80年的“接力”

——《山东教育》创刊暨山东教育社建社80周年专题研讨活动纪略

□ 记者 李勇 通讯员 张桂玲

秋意如诗,尽染山林。9月的莒南,橙红与金黄间,绚烂的画卷渐次铺开。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25年9月24日,《山东教育》创刊暨山东教育社建社80周年专题研讨活动,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如期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媒体同仁、专家学者等100余人,齐聚于这片曾燃起过熊熊精神火炬的土地,共同开启了一场“寻根沂蒙、铭记初心”的精神之旅。

这是一场跨越80年的炽热重逢

开场,一部十几分钟的专题片,恍如一条时光隧道,把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1945年《山东教育》创刊号在战火纷飞中诞生,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一个冠以省名的教育刊物;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智,《山东教育》始终与祖国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作为历史的书写者、变革的参与者、时代的贡献者,山东教育社人一路勇担使命、砥砺奋进的前行姿态跃然眼前……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吕同舟的致辞,揭开了两社跨越半个世纪的渊源。“1952年,山东教育社选派骨干赴京,时任《山东教育》主编蔡迪担任《小学教师》主编,这份情谊延续至今。”他提到,后来两社携手挖掘“平度职教模式”“烟台素质教育”等“山东经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教育宣传中持续发光。

“站在这方孕育了山东教育社的热土上,重温80年筚路蓝缕、春华秋实的峥嵘岁月,既是为了铭记历史、感悟初心,更是为了赓续传统、谋划未来,书写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使命的教育新华章。”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站在教育强省建设的高度,提出期许:希望山东教育社在服务教育强国强省大局中扛牢新使命,让更多“齐鲁样板”走向全国。

“山东教育社始终践行服务教育发展初心,镌刻下一段与万千师生携手同行、相伴成长的‘深情岁月’。”山东教育社党总支书记、社长、总编辑张继梁,通过“忠诚史诗”“奋进长歌”“深情岁月”“崭新画卷”4个篇章,将80年风雨历程娓娓道来。“‘待我如春,惠我以秋’——这是特级教师王牧天对山东教育社的深情赞誉,也道出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讲至此处,引发了全场与会者的深深共鸣。

在专家讲座环节,《山东大学教育评论》执行主编黄海啸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智能时代,教师教学研究与教育变革怎么做》。专业的视角,鲜活的案例,为与会者打开了一扇“新窗”。

这是一次80年“变与不变”的深刻追问

“前面就是当年《山东教育》的创刊旧址,那时,编辑们就是在这间土坯房里,用煤油灯照亮了排版、印刷的路。”下午,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参会人员沿着青石板路来到莒南县大店镇的一处院落,这里便是山东教育社的“根”之所在。

在山东教育社历史展厅里,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再现了《山东教育》编辑深入田间地头、教农民识字的场景。这正是史料中“将刊物藏于柴筐、襁褓穿越封锁线”的真实写照。

“原来,当年‘教育为抗战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编辑们手把手教出来的!”淄博市教育局宣传思政科科长张新明感慨道。这次莒南之行,让他真正理解了“红色教育基因”的分量——它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文物,而是融入血脉的坚守与担当。

80年的变与不变,也由此赫然显现于眼前——

八十载,变的是时光的载体与容颜。

这是从烽火硝烟中油印的纸页,到大明湖畔铅与火的芬芳;是从蒙山沂水间的辗转足迹,到云和网上光与电的交响。语言的方阵,从朴素的“庄户学”经验,走向“教育强国”的宏大叙事;传播的疆域,从穿越封锁线的单薄行囊,扩展至触达亿万的融媒矩阵。这是一条从星火到星河的求索之路,是一曲从山间清泉汇入时代江海的奋进之歌。

八十载,不变的是血脉深处的灵魂与心跳。

这是根植于红色沃土的忠诚,浸润于每篇报道中的求真底色;是服务师生的赤子之心,那支记录时代、鼓呼改革的笔从未停歇;是守正创新,在数字浪潮中愈发璀璨。

如果说“变”的是传播的形态、表达的平台,那么“不变”的就是红色的基因、奋斗的初心。如果说“变”的是向外生长的枝叶,追逐每缕时代的阳光,那么“不变”的就是向下深深扎根,紧握这片精神的土壤。

这是一条在服务中探索不止的前进路径

“新媒体时代,教育期刊的应用与创新,路在何方?”

“三个‘服务’的宗旨,在不同时期,应如何理解?”

下午的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与碰撞中,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职责使命与发展方向,也对“服务教学、服务基层、服务师生”这12个字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革命年代,冒着生命危险送刊下乡,让解放区的“冬学”有了教材;建设时期,深入农村报道“农业中学”经验,助力扫盲运动;改革开放后,推出李希贵、李振华等教师楷模,让教育家精神传遍齐鲁;新时代,构建“两刊一报一网加多个新媒体平台”的全媒体矩阵,让教育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去年,我们学校收到了山东教育社捐赠的图书,孩子们终于有了像样的图书室。”在一位乡村校长感怀的背后,山东教育社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组持续践行公益初心的数字——

2022年,向全省83所学校捐资助学,向沿黄河学校捐赠救生设备;2023年,向省教育基金会进行了数次爱心捐款,用于改善基层学校办学条件。两批次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书香校园”建设……在这背后,是初心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

回望,是为更好地前行;寻根,是为更稳地扎根。

80年前,一颗教育的种子在沂蒙山区破土而出;80年后,这棵大树已枝繁叶茂。80年展现的,是烽火中守护教育火种的坚定,是改革中勇立潮头的担当,是新时代融合创新的锐气。

这是一次对红色记忆的深切追寻,亦是一场跨越80年的精神重逢。

八秩弦歌不辍,初心如磐;今朝再谱华章,薪火正红。

码上看

跟着镜头再回《山东教育》诞生地

活动现场(周玉森 摄)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