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齐鲁八十载 薪火相传谱新篇
——写在《山东教育》创刊暨山东教育社建社80周年之际
80年,是一段跨越烽火与繁荣的岁月;80年,是一曲书写忠诚与创新的长歌。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本省级教育刊物——《山东教育》在沂蒙老区莒南诞生,犹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山东教育前行的道路。80年后的今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既是对初心的深切凝望,又是对使命的坚定接续。不忘来路,方能明辨去途;铭记初心,方能不负重任。
八秩征程,是一部与党同心、与教育同行的忠诚史诗。
山东教育社从诞生之初,便浸润着鲜明的红色基因与深厚的时代烙印。在物资匮乏、交通阻隔的战争年代,第一代教育社人将刊物藏于柴筐、裹入襁褓,穿越重重封锁线,把教育的火种播撒到每个需要的角落。他们不仅是伏案编稿的编辑,而且是无畏艰险的战士;不仅是教育变迁的记录者,而且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那段“用生命守护教育”的岁月,铸就了山东教育社与生俱来的精神底色——忠诚于党、扎根人民、服务教育。
从宣传“冬学运动”“庄户学”经验,到推广扫盲教育、职业教育;从记录改革开放中“平度职教模式”“烟台素质教育”的探索,到新时代聚焦“双减”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重大议题,山东教育社始终以敏锐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书写山东教育发展的生动样本,成为政策传导的“传声筒”、经验推广的“播种机”、师生成长的“陪伴者”。
八秩耕耘,是一曲与时代共振、在浪潮中重塑价值的奋进长歌。
80年来,传播方式迭变,媒体形态革新,然而山东教育社“服务教学、服务基层、服务师生”的宗旨始终如一。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从纸墨飘香到数字传播,山东教育社始终勇立潮头、守正创新,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当代小学生》等传统报刊不断提质升级,成为广大教师案头必备、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山东教育新闻网、“山东教育宣传”公众号、学习强国号等新媒体平台则以更富现代感的表达方式,让教育故事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近3年来,新媒体平台总粉丝数突破300万,内容阅读量超8亿,这不仅是媒体融合的成果,而且是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明证。
更重要的是,山东教育社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延伸服务链条——从持续开展“百佳论文”“泰山杯”等品牌活动,到承担教育评估监测服务新职能;从积极捐资助学、支持“书香校园”建设,到构建覆盖全学段的阅读服务体系……山东教育社已从单一的媒体机构,逐步成长为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教育支持平台,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面向未来,是一幅以创新为笔、以担当为墨的时代画卷。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作为教育宣传的主力军、教育服务的排头兵,山东教育社必须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在守正创新中续写荣光。
高举思想旗帜,做教育宣传的坚定引领者。教育媒体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作为核心使命,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强省建设目标,策划推出一批有思想深度、有教育温度、有社会影响力的重大报道,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舆论支撑。
以内容为根本,做教育改革的深度观察者。教育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源于专业、权威、有温度的内容。要坚持深入学校、走进课堂,捕捉真实问题,挖掘典型经验,让每篇报道都“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真实反映教育实践的广度、深度与温度。
以技术为引擎,做融合传播的先行探索者。积极运用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传播精准度,构建“智能+教育宣传”新范式,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实现从内容供应者向知识服务者的转型。
以服务为宗旨,做师生成长的长期陪伴者。持续优化报刊发行、阅读服务、评估监测服务等职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让山东教育社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信赖、有温度、能依靠的专业伙伴。
历史的荣耀,已铸就丰碑;未来的画卷,正待挥毫泼墨。立足沂蒙这片精神沃土,山东教育社将以建社80周年为新的起点,赓续红色基因,坚守教育初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扎实的举措,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智慧、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