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均衡到质量跃升的县域实践——
高密教育“破茧成蝶”
高密市柴沟镇土庄小学是由4所小规模学校合并成的乡村小学,有115名学生、21名教师。一年内,教师获县级以上表彰超80人次,学校荣获潍坊市先进集体。
王瑞霞,34年扎根农村小学,多次放弃调入城区学校的机会,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佳活力园丁”。
徐明雨,一个沉默内向的农村小学学生,因为在学校无人机飞行模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成立了“飞行梦想小组”,在全国第七届无人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
依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的通知,高密在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等四大类32个指标全部达标的基础上,作为核心指标的县域中小学资源配置7项指标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小学0.212、初中0.211,远低于认定标准规定的小学、初中差异系数分别不高于 0.50、0.45的要求。
高密市“落子”优质均衡,盘活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学区制:补齐教育发展“资金链”
近日,高密市柴沟镇举行了“嘉木教育基金”发放仪式,柴沟小学科技创新社团的15名成员获得科技创新奖励12万元。“有了基金的支持,我们会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奖。”科技创新社团成员孙嘉悦高兴地说。
柴沟小学科技创新社团的学生曾经因为缺少资金支持,与第六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失之交臂。得知这一消息后,校长袁泽友立即联系3名本地企业家联合出资15万元,设立“嘉木教育基金”,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中,柴沟小学科技创新社团中有2人获一等奖,13人获二等奖。
《高密市推行学区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依据镇(街、区)行政区划界限,设立学区管理中心,推进以镇(街、区)党委牵头、学校为圆心、学区为主体、资源为纽带的学区制改革”。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先行先试,该区党工委书记刘广智在全市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上的发言掷地有声:“建立东北乡文化发展区教育学区,党委牵头,调动一切资源,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该区党工委拨付经费27万元,商会捐款10万元,为当地教育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以学区制改革为牵引,3年来,高密市累计投入资金55.6亿元,吸收社会资金6044万元,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全市15个镇街全部入选省、市级强镇筑基试点镇,23所乡村学校被评为省、市级乡村温馨校园。
集团化:助力实现家门口的“名校梦”
曾经,高密市朝阳第二小学片区的家长们每到入学报名季就焦虑不已,优质学校第三实验小学近在咫尺,却因学区限制可望而不可即。
“现在,市教体局把朝阳第二小学纳入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我们在家门口上优质校的愿望实现了。”学生张一曦的妈妈高兴地说。
据高密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明辉介绍,“优质校挤、薄弱校空”的问题一直困扰高密教育的均衡发展。从2017年起,高密市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
“最初,我们的教育集团管理是松散型的,集团内部仅限于听评课、观摩学习等常规活动,家长对此不认可。”明辉说,“经过实践探索,我们重新规划了教育集团设计,以15所城区优质校为引领,13所镇街核心校为纽带,组建28个‘1+1+N’紧密型教育集团。”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提升全域教育质量的指导意见》,高密市集团化办学“以优质资源共享、教师有效流动、一体化评价为重要抓手”,重点在“师资培养、教学工作、检测评比、规范管理、考核评价”5个方面一体化推进。
由于“一体考评、捆绑评价”,集团内的每所学校尤其是龙头引领校必须100%地投入。以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为例,4年来,总校先后向朝阳校区选派潍坊市级以上名师33名,培育县级名师工作室21个,带动朝阳校区25名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
集团化办学加速了城乡教育的良性互动,每年城乡优秀教师交流达628人次,培育潍坊市新时代领军校长13名、齐鲁名师名校长8人,2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亲子吧”:构建全域共育“生态圈”
醴泉街道西关社区的“亲子吧”原来是社区党支部书记蔡洪信家的老房子。山东省学生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在高密举行后,蔡洪信忧心忡忡。“原来,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这么多的学问!我们社区的居民太需要这样的知识了。”蔡洪信说。
经过调研,社区代表一致同意在居住比较集中的西关社区居委会附近建设“亲子吧”。听到居民的建议,蔡洪信主动把自家的老房子捐献出来,改造成了集图书阅览、心理辅导、家庭教育于一体的亲子共育空间。
“刚开始,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交流在家里就可以,不需要跑到这里来。”蔡洪信说,“我们在‘亲子吧’里添置了图书,附近学校的教师也自发来到这里,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给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周末亲子打卡的网红场所。”
早在2021年,高密市就成立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中心,专门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家长参与不积极,社区不配合,很多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无法落地落实。”明辉介绍,“现在,我们以社区为主阵地,以孩子为纽带。社区牵头成立家校社共育平台,三方共同研究协同育人,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截至目前,高密市从心理教师、法官、医生、社工等13个不同领域遴选优秀导师100名,建设“亲子吧”“社区书屋”“阳光空间”等社区服务站点189个,开设“亲子成长”“阳光心理”“家庭法律”等家校共育课程124门,开通“爱心妈妈热线”29条,家庭教育的“独角戏”升级为全域联动的“大合唱”。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社会需求,更是群众期待。“下一步,我们将以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契机,坚持均衡为基、质量为要、协同为道,整合全域资源,共同书写好‘学有优教’的时代答卷。”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