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施春秋假 为学生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并进一步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这一政策动向,不仅是对当前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市场的积极回应,而且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充分尊重。
事实上,春秋假并非全新概念。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就提出,在总假期时长不变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探索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之后,多个政策文件也陆续提出类似建议。此次九部门联合发文,是从国家层面释放进一步推动假期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彰显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周期性、间歇性的休息对保持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当前,虽然“双减”政策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连续数月的课堂学习、高强度的思维活动依然容易导致认知超载和身心疲劳。根据注意力恢复理论,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可分为定向性注意和非自觉注意,而自然环境和休闲体验可以有效恢复被消耗的注意力资源。设置春秋假,正是在长学期中插入“呼吸间隙”,使学生得以暂时卸下学业重担,走进自然,接触社会,实现心理资源再生和认知重构。
更重要的是,春秋假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时间保障。春、秋两季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开展研学旅行、户外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在真实场景中验证理论知识,如通过参观红色遗迹深化历史认知,通过田野调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公民意识。这种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内化、能力转化和价值观塑造,是“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
从家庭层面看,春秋假也为亲子互动创造了宝贵契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父母与孩子共处时间有限,难以深入交流。一个分布合理的短假期,使家庭有机会共同规划出行、参观或休闲活动。父母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及时疏导压力,解决成长困惑。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而且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生产安排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为加强假期结构调整提供了现实可行性。传统的寒暑假制度形成于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气候约束(严寒酷暑)和生产方式(农忙时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空调设施的普及以及办公学习环境的改善,气候对教学活动的制约已经大大降低。因此,将部分假期从寒暑极端气候时期调整至春秋宜人季节,更具科学性和人性化,也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城市生活与服务业发展的节奏。
当然,任何政策创新都需要系统谋划、稳妥推进。春秋假要真正发挥功效,必须避免“一放了之”。首先,教育部门应制定假期教育指导纲要,鼓励学校设计富有弹性的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假期生活。其次,文旅、交通等部门需加强资源协调和服务保障,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避免供需失衡和价格过度波动。再次,要严格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确保家长能真正陪孩子度过假期。最后,安全教育必须前置开展,增强学生及家长的风险防范意识。
总之,探索实施春秋假,不仅能促进消费市场复苏,而且能推动学生学习节奏、家庭互动模式和教育生态的优化升级。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精心设计、稳步推进,就一定能使春秋假成为促进学生劳逸结合、全面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