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小插曲引来“规则”重建 爱与等待 执笔为炬八十载 薪火相传向未来 幸甚至哉,使命在肩 纸墨间的传承与守望

第4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4
【育人故事】

小插曲引来“规则”重建

□ 彭鹏

教育的目标不只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吸收上,更要以规则为原点,塑造学生品质,让他们学会尊重与共情,建立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促进内在成长,勾画人生愿景。所以,本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我就在教室的后墙上张贴了一张精心设计的海报,引导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如,You must raise your hand before speaking(发言前必须先举手),When others speak, one must remain quiet and patiently listen(他人发言时必须保持安静,耐心聆听),No loud noise or eating in class(课堂上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吃东西)。看起来琐碎细小的规则,学生似乎有点不以为然。而一次意外的课堂小插曲更让我明白,规则不应是生硬的规定,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触动他们的心弦,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周一上午的英语课,我正满怀激情地讲解着祈使句的用法,教室后排传来一阵窸窣声和浓浓的零食香味。目光聚焦处,是班级内的“美食家”正一脸享受地吃着美食呢!我内心愤愤,已经想好“批评”的词语了。但转念一想,如果我直接批评,看似直截了当,却会让他感到难堪,严重损害他的自尊心,规则在他心中就会成为一道冰冷的禁令。解决问题,必须巧妙引导。我缓和了表情,没有直接点名,而是对全班说:“I smell something interesting. It seems someone is checking if our class rule ‘No eating’ is strong enough.”(我闻到了一些有趣的味道。看来,有人在检验我们的“禁止饮食”班规是否足够坚固呢!)学生们充满善意地笑了,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

但“美食家”似乎有点不服气,小声嘟囔道:“真小气!这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就是上课吃了点东西吗?我又没有影响别人。老师真是小题大做!”

课堂吃东西真的是小事吗?如果学生都这样想,以后的课堂教学该如何开展?为了纠正他的错误认知,也为了给学生以规则指引,我抛出话题,设计了一场交流讨论会:“那就让我们结合这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如果每个人在课堂上都随心所欲,会怎样?”学生们开始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最想懒懒地躺在椅子上,嚼着口香糖。躺平的状态真是太舒服了!”“我特别想吃着零食、喝着饮料听课。那样估计会很快乐!”“如果是我,我一定会戴着耳机,完全屏蔽老师讲课的信息,听着音乐上着课!”他们越说越离谱,情绪也更加激动。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演绎:“现在,让我们有请‘小老师’登台表演。”表演结束后,我让扮演“小老师”的学生阐述自己的感想。因为有了切实的体验,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我真是太生气了!他一点都不知道尊重人。我耐心地讲解知识点,但是他在下面根本不听,太过分了!”“要是想睡觉就回家睡,不是更好吗?课堂就是学习的地方,我在课前就提醒大家了,要遵守课堂规则。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那课堂根本无法进行。”角色演绎让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对规则的作用和价值有了清晰认知。在大家讨论和演绎时,“美食家”一直认真地听着,眼神从最初的戒备、不屑变为沉思、认同。

下课后,“美食家”主动找到我,不好意思地解释他吃东西的原因:“老师,对不起。我没吃早饭,实在太饿了。但我现在明白了,规则是不容破坏的。既然大家制定了规则,我就要遵从。我一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今后,我一定会遵守课堂规则,维护学习环境。”

我语重心长地说:“看到你的表现,老师很欣慰。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这才是最重要的。制定规则和惩处方案并不是单纯为了惩罚、整治人,而是为大家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而彼此许下的承诺。这是尊重别人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和精神的传递。”他用力地点点头。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共建共享”的规则意识。当规则被呈现为一种为了共同利益而达成的“共识”和“承诺”时,学生便由违反者转变为制定者、遵从者、践行者,其主体性和责任感才会被充分调动。

(作者单位系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