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文化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临沭县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成武县郜城第一实验小学:让“文化味”沁入学生心间 “行走”的课堂:在乡土中深深扎根 孔门学生的“愤”与“悱”

第5版:文化育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文化育人
05
【专栏·趣谈孔门教育(三)】

孔门学生的“愤”与“悱”

□ 高金国

通过“启”与“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孔子教育的一大特点,即《论语·述而》中提到的8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对老师而言,重点是“启”与“发”;对学生来说,重点则是“愤”与“悱”。愤,即“心求通而未得”,心中有一股力量,眼看要喷涌而出,却在最后关头被压制住了;“悱”,即“口欲言而未能”,有强烈的发言欲、表现欲,却不知如何去说。

纵然孔老夫子提倡“有教无类”,但他老人家也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做不到“愤”与“悱”的学生,孔子其实也不想再教他了。因为孔子的私学,是“大人之学”——这个阶段的学生,理应具备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

“愤”,可以理解为“发愤”,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悱”,从表现欲引申开来,可理解为“把所学表达出来,学以致用”,有“让知识变现”的味道。“发愤”,是学生对自己的内在要求;言语表达,则需要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大脑的思考、整理,加以再现甚至升华,这个过程难度更大。一道题目,学生自己掌握得差不多了,让他讲解一下,却未必讲得出来;知道“应该这么做”,却说不出“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悱”。“悱”,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变现”的过程。对孔子门生而言,完成“知识变现”后更进一步,就是出仕做官了。

“愤”和“悱”是有区别的。“愤”,源自内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悱”侧重于外在动机——要么是表现欲,要么是“知识变现、学有所成”的目标感。无论哪一种,孔子都会因势利导,加以启发。

“心求通而未得”的一大表现,是喜欢提问。《论语》中,不乏学生再三追问的例子。孔子很多经典名言,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的。这些理念,可能早就存在于孔子脑海之中,只是学生不提问,就不会被记录下来;也有可能是学生的提问给了孔子以灵感,让他即兴说出了这些“金句”。

“发愤”,还表现为有竞争的主动性,敢于竞争、乐于竞争。《论语·述而》记载,有一次,孔子对学生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就是说:“(当政者)用我,我就好好干;不用我,我就藏起来(修炼自己),能到这种境界的,只有我和你(颜渊)吧!”学生子路听了,很不服气,“竞争欲”被激发——也就是有点“愤”了——于是插嘴道:“子行三军,则谁与?”就是说:“您如果带兵打仗,会带谁去呢?”意思是:“舍我其谁?论武力值,颜渊肯定不如我!”

学生“愤”了,孔子正好开始“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就是说:“赤手空拳去打老虎、不用船去渡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合作的。我的合作者,一定是做事之前谨慎、恐惧,擅长谋略并最终完成任务的人。”

不得不说,孔子的“启”,相当有针对性。子路勇武,在“勇”上下功夫多;孔子则提醒他,光有武力不行,也要在智谋上用力。这是典型的学生“愤”、老师“启”。

学生子张曾经向孔子请教如何“干禄”,即如何获取俸禄,也曾问孔子如何“通达”。年轻的子张将学问“变现”、进入仕途的欲望,较其他同学而言,似乎更为强烈。在他“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孔子进行了点拨——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论语·颜渊》)

子张问老师:“读书人怎么才算‘达’呢?”他心里想着如何通达,却说不出来,这是典型的“悱”。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在诸侯国做官,能有一定的名望;在大夫家里工作,也能有名望。”孔子纠正说:“你这叫‘闻’,不叫‘达’。”随后,就“达”和“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想必子张听后会豁然开朗。

由此可见,孔门学生之所以杰出,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感和竞争意识。愿意竞争、敢于竞争,便容易发愤;目标感强,积极入仕,就会带来表现欲。这与当时乱世中的“隐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者系高级编辑,长期从事教育和历史研究领域的写作、普及传播工作)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