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德州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技能成才之路越走越宽阔 图片新闻 教育部、财政部部署实施2025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 面向全体高校 推动深度融合 山东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发布 山东省中职学生学籍学历查询系统启用 践行教育家精神 牢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  答好弘扬教育家精神时代课题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德州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技能成才之路越走越宽阔

□ 特约通讯员 贾荣耀

【总编说】近年来,德州市以系统化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通过贯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培养路径、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实训竞赛体系等创新举措,打破职业教育成长“天花板”,构建起契合区域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生态。其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校学技能、毕业即就业”的成才通道,还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德州的探索证明,职业教育并非“退路”,而是通往技能报国、人生出彩的广阔通途。

近日,在宁津电梯学校的实训车间里,学生李阳正跟着师傅调试电梯控制系统。这名初中毕业后选择五年制高职电梯专业的青年,再过4年就能拿到专科毕业证,比同龄普高生早一年踏入职场。

在德州市,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常态。近年来,德州以贯通培养打破成长“天花板”,以产教融合锻造实战能力,以提质增效拓宽成才路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获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

贯通成线:启动人才成长“直通车”

“今年,咨询电话快被打爆了!”秋季开学前,宁津电梯学校校长蒋洪强告诉笔者,学校获批全省首批高水平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后,招生热度涨了近三成。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德州持续拓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新路径。今年,陵城区职业中专、齐河县职业中专等8所学校的34个专业获批五年制高职专业点,涵盖电梯维修、机械加工、新能源汽车等门类,让初中毕业生直接接受高等教育。

“五年一贯制,省的不只是时间。”齐河县职业中专“远大数控订单班”学生王浩算过一笔账:前3年免学费,后两年按高职标准收费,比以前的“3年中专+3年大专”模式少交一年学费,还能提前就业,初中毕业生可“一站式”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更让他安心的是,入学即入企,企业工程师每周来校授课,实训课用的都是企业零件图纸。

这种“无缝衔接”的培养模式,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与枣庄学院的“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让中职生也能圆本科梦;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3+2”分段培养,每年输送500余名学生进入本科院校。

产教融合:锻造知行合一“大熔炉”

日前,在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京东数字商务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学生正在教师的带领下操作着与企业生产线同款的设备,开展实训。同时,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洛杰斯特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山东四方职专也将餐饮公司“搬”进校园,学生边学习边经营,实操技能水平大幅提升……

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着技能人才的高度。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兰剑学徒班”学生孟祥亮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前一年半在学校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间一年跟着教师在企业跟岗,最后半年独立负责智能仓储项目。“毕业就能当项目经理,月薪6000多元,全靠这‘学练干’一体化的培养。”他如今已是山东洛杰斯特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带的团队里有3名学弟都是从“学徒班”出来的。

此前,德州印发《校企合作“订单班”“冠名班”补助实施细则》,出台了对符合条件的办班企业给予相应补助的积极政策,助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双元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同时,着力打造一批“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启动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覆盖主要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集团。

“订单班”到“产业学院”,德州的产教融合不断升级。目前,全市600多家企业加入职业教育集团,19个“冠名班”年培养定向人才873名,形成“产业链延伸到哪里,专业就建到哪里”的良性循环。

提质增效:构筑技能沃土“新高地”

“蒙眼切蓑衣黄瓜,薄而不断;气球上切肉丝,刀刀精准。”在日前举办的德州职业教育展上,德州四方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李嘉城的厨艺表演引发一片惊呼声。这名来自农村的青年经过两年系统训练已拿到中式烹调师高级证书,被一家餐饮集团提前“预订”。

近年来,德州连续6年承办全省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连续4年承办全国技能大赛汽车类赛项,累计斩获全国冠军11个、一等奖30个。“以赛促学不是为了拿奖,而是让学生练就真本事。”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汽车学院教师瞿忠军说,该校20251609名毕业生中,1154人在未毕业时就被企业“抢订”。像2013级学生付祥学那样,从全国技能大赛夺冠到成长为4S店售后经理的例子,在德州并不鲜见。

支撑技能提升的,是硬核的实训体系。投资1.8亿元建成的德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设置现代智能制造、现代信息技术等6个专业平台,年培训1.16万人次。目前,德州已建成1个主中心、10个分中心的“一主多辅”实训网络,让学生“在校学技能,毕业能上岗”。

政府的“真金白银”投入也为职教发展注入底气。2023年,德州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创建职业教育先进城市的实施方案》,明确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最高可达事业单位基准线的5倍;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7个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其中3个入选省级名单,让校企合作有了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不是‘退路’,而是‘通途’。我们要让每个有梦想的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德州市教育局局长王吉峰说。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