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枣庄市薛城区:让红色光芒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别让“体验式教育”成伤害 图片新闻 乐陵:多彩活动庆双节 巨野县:战斗英雄进校园 红色基因润童心 诸城市:以清廉之治赋能教育新生态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教育时评】

别让“体验式教育”成伤害

□ 刘超

近日,某高中组织愧疚教育活动的视频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画面中,家长被要求跪成一排,学生蒙上眼睛,在众人搀扶下从家长背上踩过。伴随抒情音乐和走吧!走吧的提示声,这场被包装成感恩教育的活动,迅速演变为舆论的焦点。当地教育局回应称,已接到学生投诉并展开调查。尽管活动初衷或在于唤醒孩子的感恩之心,但这种愧疚式教育早已越过教育的伦理红线。

任何以教育为名的行为,都必须以尊重为前提。让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踩过父母的背,即使出发点是让他们体会亲情与牺牲,也无异于情感的操控和心理的冒犯。孩子不是被动的情绪实验对象,他们对爱的感知与责任的觉悟,来自生活点滴的积累,而非一次精心设计的心灵冲击

有支持者辩称,这样的仪式能让学生铭记感恩。但任何教育形式都必须接受理性与伦理的检验。尊重是教育的底线,如果越过尊重的边界,所谓感动便成了伤害。家长的身体不是教育的道具,学生的泪水也不应成为教育成效的衡量标准。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场剧目,那些以震撼为名的仪式,往往只留下短暂的情绪波动,却难以转化为内心的自觉与行动。

这起事件还暴露出基层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教育局的初步调查显示,活动并非学校统一组织的,而是两个班级教师自行安排的。这种情况说明,学校内部的活动审批机制和教师行为规范仍存在空白。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育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安全意识与伦理评估,也反映出教师培训在教育边界方面的缺失。教育的自由探索必须以制度为护栏,否则就会滑向情绪操控和管理失序。

体验式教育本是创新尝试,若设计得当,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但当体验变成极端体验,当教育者以触动灵魂为理由突破尊严界限,教育的初衷就被异化了。教育部门应当明确划定活动的伦理底线,同时,要在教师培训中强化心理健康与情感教育的科学方法,让教育工作者懂得尊重与情绪的分寸。

学校还应建立家长和学生的知情同意机制,重大活动需进行事前沟通并获得明确同意。教育应以理解、陪伴与榜样的力量打动心灵。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不是通过愧疚的冲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父母的辛劳、理解生活的艰辛,从而形成稳固的价值认同。这种教育不喧哗、不作秀,却最能入心。

中牟县的愧疚教育事件应当引起教育界深刻反思——反思教育的边界、管理的责任与尊严的底线。教育局的调查不只是查清事实,更应推动制度完善,让类似的愧疚戏不再上演。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