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温度”与“守护”——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以“父母心”做好餐饮保障
近日,笔者走进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戒珍苑餐厅,一股暖意扑面而来。不锈钢餐台上,一盆盆热气氤氲的番茄牛腩、黄瓜炒肉整齐摆放,餐箱外裹着特制保温棉套,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厨师正将刚出锅的红枣粥倒入保温桶。四年级学生王雨欣捧着餐盒,脸上洋溢着幸福:“今天的番茄牛腩块特别香,我吃到最后一勺还是温热的!”
这所以唐代名相房玄龄命名的学校,自2022年2月餐厅运营以来,用385名师生“舌尖上的幸福”,书写了一本校园食安管理的“教科书”。从省教育厅颁发的“星级食堂”奖牌,到家长微信群里的“点赞刷屏”,玄龄小学以“父母心”做餐饮的理念引发广泛关注。
溯源:从一粒米到一碗饭的“安全密码”
每天清晨六点半,食堂管理员已带着两名验收员守在校门口,蔬菜运输车准时抵达;八点,运送肉类、虾类的冷链运输车抵达学校门口。工作人员手持检测仪,对签约的供货公司提供的某品牌花生油进行过氧化值检测,又随机拆开一袋土豆,用农残快检卡比对。“这批白菜的糖度值达到12%,适合炖煮。”工作人员一边记录一边告诉笔者,所有食材必须“三证齐全”,仅验收环节就有18项检查标准。
这种近乎严苛的管理,源于学校构建的“三链闭环”体系——供应链上,所有食材由临淄区教育局统一招标的供应商提供,每月更新溯源档案;责任链上,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孙琳与分管副校长、食堂管理员层层签订“军令状”,后厨23名员工均持健康证、培训证上岗;监督链上,家长代表可随时通过“明厨亮灶”系统查看后厨实况,区市场监管局每季进行检查,不留盲区。
在财务室的公示栏上,笔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某月采购支出中,肉类占比38%、蔬菜27%、粮油20%,结余率严格控制在2.7%。“我们建立了‘成本核算预警机制’。”总务主任吕爱峰指着电脑上的Excel表格解释,“如果某类食材价格波动超过5%,系统会自动提示调整菜谱或提醒更换为应急供应商。”
匠心:让寒冬的饭菜“会呼吸”
“孩子们正长身体,吃冷饭容易伤脾胃。”2022年冬天,一场关于“保温革命”的头脑风暴在食堂里展开。厨师长发现,传统不锈钢餐箱散热过快,刚出锅的炒青菜半小时后温度就跌破50℃。为此,学校后勤团队自主研发了“复合保温箱”——外层是定制的5厘米厚聚氨酯泡沫箱,内衬食品级锡箔反射层,再配上保温饭盒二次保温。
笔者在现场看到,分餐员李大姐将盛满红烧肉的餐盒放入保温箱后,立即用红外测温枪检测:“现在,中心温度82℃,达标!”而在操作间,时间管理精确到分钟:9:40开始烹制叶菜类,10:20制作荤菜,11:00准时分装,确保从出锅到入口不超过40分钟。
更暖心的细节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汤桶加盖前撒上一把炒香的芝麻锁温;打餐动线都经过测算——学生从排队到落座仅需120秒。“有一年冬季的一天,气温是零下12℃,但是我吃到的最后一勺小米粥还是烫嘴的!”五年级教师李嘉的感慨印证着这场“保温战”的成效。
科学:营养师的“魔法食谱”
翻开食堂公示栏上的《带量食谱》,仿佛打开一本营养百科全书:周一的主食是杂粮饭(碳水化合物占比55%),主菜为土豆炖鸡(蛋白质28克/份),搭配木耳炒山药(膳食纤维5克);周四则换成番茄牛腩(热量提升15%),辅以八宝粥……这份由当地某三甲医院营养科医生设计的菜谱,藏着三个“秘密武器”:“地域牌”——每周必现淄博特产,如博山炸肉、汆丸子、卷煎;“成长牌”——钙、铁、锌摄入量计算精确到毫克;“文化牌”——清明节的艾草煮蛋、端午节的粽子、腊八的八宝粥,让饮食成为活的传统文化课。
在五年级(3)班的“食育课堂”上,教师用pH试纸教学生辨别食物的酸碱性。“为什么西红柿炒蛋比炸鸡腿更健康?”随着学生争相举手,一堂关于膳食平衡的科普课变得生动起来。家长刘先生反馈:“孩子现在回家会主动说要吃‘彩虹餐’,把五种颜色的蔬菜都集齐!”
情怀:校长陪餐簿里的“教育温度”
在孙琳的办公桌上,一本《陪餐记录本》格外醒目。其中一条记录这样写道:“四年级(2)班穆潇雨反映紫菜蛋花汤偏淡,已安排厨师调整;五年级李老师建议增加小份量主食,本周落实。”这样的细节,孙琳记录了很多页。
每周一中午,校长陪餐已成为雷打不动的制度。孙琳会端着餐盘坐到学生中间,边吃边问“最喜欢哪道菜”。当听到“希望经常吃煮蜜薯”的愿望后,第二天中午每名学生的餐盘里便出现了一份热气腾腾的蜜薯。“陪餐不是走形式,而是要尝出问题、听出需求。”孙琳说。
这种温度也感染着食堂员工。面点师张阿姨的工位上贴着一张便笺:“记住小宇对花生过敏!”原来,患有严重过敏体质的学生小宇每次分餐时,张阿姨都会单独提供。“看着孩子吃得开心,我就像给自己孙子做饭一样高兴。”她笑着说。
共治:家校联动的“阳光厨房”
今年秋季开学日,20位家长代表戴着口罩、头套,“全副武装”走进后厨。三年级家长王磊仔细查看了消毒柜的紫外线强度记录,又用温度计测量了冰箱零下18℃标识的温度。“比我家冰箱还规范!”他的感叹引发一片笑声。
这种开放日只是家校共治的缩影。食堂门口的意见箱每月收到30余条建议:有的家长提议增设“病号饭”,每天的菜谱都有一道适合病号的清淡菜品;有的反映冬季水果太凉,三天后,香蕉、橘子就出现在温水保温柜里。
致远:向着“未来食堂”再出发
站在“山东省星级食堂”的新起点上,玄龄小学的目光已投向更远处。开发“校园生态农场”,尝试让学生亲手种植的蔬菜直供食堂;还将设立“美食文化节”,邀请鲁菜大师进校园传授非遗技艺……
“食堂从来不只是吃饭的地方。”孙琳望着窗外嬉戏的学生,话语坚定,“我们要把这里变成劳动教育的实践场、营养科学的启蒙地、传统文化的传承站。让每粒米都飘香,每餐饭都育人。”
秋风中,戒珍苑餐厅的灯光依旧温暖。当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厨师们开始擦拭灶台、清点库存,为第二天的午餐准备食材。那些升腾的热气、忙碌的身影、满足的笑脸,共同编织成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