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教育 学什么,怎么教——山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从“蓝图”走向“实景” AI为体育装上“智慧大脑”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入局? 莒县:用活“四子”,下好科学教育“一盘棋”

第5版:智慧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教育
05

学什么,怎么教——山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从“蓝图”走向“实景”

□ 张婧文 王骄

“这节课我通过编程,实现舵机和超声波传感器的功能,模拟生活中的道闸系统。我偷偷给机器人加了一段计算剩余车位数量的代码,结果效果特别棒。”说起自己的人工智能课程体验,招远市实验小学学生郭泓成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

同一时间,山东省实验小学的AI实验室”课堂上,孩子们正围绕陀螺仪传感器津津有味地讨论着:“陀螺仪传感器一共有几个反馈的值?”“我们需要几个值来控制蚂蚁的移动?”

新学期,人工智能教育正走进山东各地中小学校,不仅点燃了课堂活力,更激活了学生思维。这背后,是山东出台《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全省中小学校的快速响应——按照计划,2025年秋季起,全省中小学将统筹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课时,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如今,这场“AI 进校园”的实践,已在课堂里、师生间更加鲜活。

从“感知”到“创新”

侧重引导与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山东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一大特色。

在招远市实验小学,人工智能课留足了“自由探索时间”。课程教师韩凤介绍:“有个学生在课上让机器人用错误路径画出了抽象画,这幅没有‘标准答案’的作品,如今被挂在教室最显眼的墙上。比起教会孩子写固定代码,我们更想让他们敢尝试、敢出错。”

而这种“玩中学”的思路,其实就藏在《山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梯度目标”里:“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侧重理解应用、高中侧重创新提升”,切实增强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

梯度目标的设置充分契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让探索人工智能如同游戏入门,吸引低龄学生的兴趣,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获得成就感,具备持续学习的最佳驱动力。

合理的课程设置还能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从小学低年级数字意识和人机协同观念的建立,到高年级计算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初具,再到中学阶段创新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我们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培育能够与技术共情、用批判性思维驾驭工具的新时代公民。”招远市实验小学校长崔志平的这句话,道出了山东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不仅教技术,更要育素养。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和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跨界”融合。“学校通过‘教研先行’,组建跨学科团队等,完成课程校本化,并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未来学校’等真实情境中‘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昌乐一中教师高雪鹏表示。

AI课找好“领路人”

要想让孩子学好人工智能,先得有会教的好老师。

“为了给孩子们开好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开学后,学校就从信息科技、科学、数学等学科中,遴选出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专门组建了人工智能教师团队。”山东省实验小学副校长、人工智能教师团队负责人张明刚介绍。

这只是AI师资建设的“第一步”。在校内组建的基础上,按照《意见》规划,山东正构建一套“分层培育体系”:既支持学校通过公开招聘充实专职教师,又鼓励请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来当“兼职老师”,定期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实践。

还从长远角度提出:“利用35年时间,在中小学培养100名左右省级人工智能卓越教师,2000名左右市、县(市、区)级人工智能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的目标。同时,“分层次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培训”。这种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既注重高端引领,又兼顾基层覆盖。

为了让老师“会教、善教”,山东开展“精准培训”,用大数据为教师生成“素养画像”,缺什么补什么。而“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这一核心角色,将是每所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首席执行官”,是战略落地、资源整合与技术应用的枢纽。

“三位一体”支撑

人工智能教育要走得远,只有课程和教师还不够,山东搭建起更周全的“保障网”——资源、评价、组织 “三位一体” 的支撑体系。

资源上,山东正给学校“搭好硬件”。预计在2025年底前实现所有中小学校“千兆进校、百兆进班”,网速跟不上人工智能教学的问题将成为历史。同时,通过建设标准化AI实验室、省级算力资源池和100个左右区域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验中心,构建“基础设施—专业场所—区域枢纽”的三级资源网络。更可贵的是,山东创新资源共建机制,推行“揭榜挂帅制”,打通校际、校企、家校资源壁垒,形成多元协同的资源生态圈。

评价上,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2026年起,人工智能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再是“学不学都行”的副科。同时,通过“中学生脱颖计划”“小院士”培养等专项计划,为有天赋的孩子开辟“快车道”,既保证普及,也能挖掘特长。

组织机制上,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部门协同机制,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推进合力。在经费上,专门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确保“不让一所学校掉队”。更重要的是,将伦理教育贯穿始终——在人工智能课上,教师会告诉孩子“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技术,学会“负责任地创新”。

从课堂里的小实验,到全省层面的大布局,山东的人工智能教育正从“蓝图”变成“实景”,培养学生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科技伦理意识”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也正在形成。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